法周融媒

陈孝松:赓续红色精神 担当时代责任

来源:法制周刊     发布时间:2021-07-07 09:54:56
摘要:中国军人,是一个了不起的群体,是一个值得我们用心来讴歌和赞美的群体。他们不仅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还代表着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所具有的全部的优良品德和大智大勇,他们才是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石,他们才是保卫祖国安全统一、维护社会稳定发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有力的保障,他们才是共和国真正的脊梁。45年前,正值双十年华的陈孝松光荣的成为了一名中国军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身为侦察兵的他战功卓著,...

 

中国军人,是一个了不起的群体,是一个值得我们用心来讴歌和赞美的群体。他们不仅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还代表着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所具有的全部的优良品德和大智大勇,他们才是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石,他们才是保卫祖国安全统一、维护社会稳定发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有力的保障,他们才是共和国真正的脊梁。

45年前,正值双十年华的陈孝松光荣的成为了一名中国军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身为侦察兵的他战功卓著,是一名甘于为党和国家牺牲的战斗英雄;40年前,正逢改革开放的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军营,回到了更需要他的家乡,投身家乡建设的队伍,继续守护一方平安;5年前,陈孝松退出了奋斗的舞台。离休后,他仍然不忘报国之志,教导着青年一代要有爱国之心,时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陈孝松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兵的本色,折射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风采。

军人因战争而生,因使命而荣

1956年,陈孝松出生于石门桥镇九龙庵村,九龙庵村地处常德市德山开发区石门桥镇南面,东连元普庵村,南与赵家桥、稠术冲相隔,西与草坪镇的三角堆、夹溪岭山脉相连,北邻双堰塘村,是九冲十八塝的小山乡村,属雪峰山之余脉,明、清以来是常德县重要必经之地。

作为一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两鬓斑白,但却始终难忘当初的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每每提起当初都显得劲头十足,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战火连天的战场……

1976年,年仅20岁的陈孝松和众多热血青年一样,有着“黄沙百战穿金甲”“愿得此生长报国”的军人梦。那年他如愿穿上了“绿装”,告别了亲人、告别了朋友,走向祖国边疆,挥洒热血。

新兵营的训练辛苦而又枯燥,陈孝松却如鱼得水,队列、射击,各项军事成绩均很优秀。新兵训练后,他被分配到桂林53013部队62分队。相比于新兵的训练,侦察连的训练更加贴近于实战,且更加具有针对性,格斗训练,侦察兵抵近射击,投弹训练等等,每一项训练都是为了真正的实战而准备的。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牢记这句至理名言的陈孝松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终于铸炼成钢。

1979年,中国边防军队取得对越自卫反击战胜利之后,越军仍旧抱有侥幸心理,趁中国边防军队回撤之际,在两国边境不断挑衅、制造摩擦,甚至公然越过边境线侵入我国领土埋雷、布陷、挖工事,非法占领多处中国领地,而且越军(包括正规部队、游击部队和民兵组织等)不断向我国境内学校、村庄、交通枢纽、通信基站等处发射炮弹,致使我国边境居民死伤众多,百姓流离失所,几万亩肥沃土地无人耕种,几十所学校被迫停课,严重危害了边境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保家卫国,守土有责,陈孝松时刻提醒着自己:“当祖国遭到外敌入侵时,身为一名军人义无反顾的奔赴疆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没有上过战场的军人是不合格的军人”。1980年9月,接上级命令,要求陈孝松所在部队查明越军当地武器装备及枪支弹药、军事部署情况。由于军事素质过硬,陈孝松被选调到捕俘组作为尖兵担负渗透敌后抓敌俘的任务。战场的残酷,加上侦察作战的特殊性,时常考验着侦察部队的体力和意志。山路难走,陈孝松所在的捕俘组摸黑向边境地区行动,从山上到山下700到800米的距离,陈孝松等人走了几个小时,在茂密的山林间穿梭,看似蜿蜒曲折的小路往往隐藏着致命的杀机。既要防备敌军偷袭,时刻隐藏,注意脚下的地雷,又要小心河里、丛林中的蚂蟥、蛇、鼠的“突然袭击”。

到达最佳侦察点后,陈孝松等人一潜伏,就是几天,动也不动的观察敌军的活动规律,清晨的露水打湿了他们的衣裳,水汽上升,身上又潮又粘,有时数夜都不能合眼。陈孝松忍着身体的困乏,实在酸痛难受就小幅度蹭两下,犯困了就嚼辣椒、相互踢脚,吃的是干粮、喝的是露水,一件雨衣遮风、挡雨、避寒......“浑身恶臭,裆部不腐烂也是万幸,在生命面前,一切物质可以忽略。”陈孝松感慨道。直到25日下午,在大雨中,他们伏击了一队越兵巡逻队,最后的2名落单的巡逻兵被他们一跃而起,配合默契的制服捉了一名俘虏。在俘虏身上,发现了一份还未送出去的信。

经常深入敌后虎口拔牙的侦察兵,面临着比一般兵种更加残酷的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在押送俘虏回国审讯时,要经过一条宽80米的河,为避免被敌军发现,陈孝松三人做了一个竹筏,中国边防军队在河对岸用绳子接应,行进中,陈孝松三人被敌方高地的军人发现后向河中扫射,边防军队吸引火力、掩护陈孝松三人撤退,终于,在接应部队的掩护下,身负重伤的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捕俘组成员最终战胜了困难,顺利回到了我国境内。经审讯,部队确认这份信与部队所获得情报一致,由于作战勇猛,陈孝松荣立个人“一等功”,后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伤好后的他,并没有因为战争的残酷而退缩,而是更加积极的向党组织靠拢,1980年他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

换岗不换责,退守一方保平安

5年军旅生涯,成为了陈孝松一生最引以为傲的时光。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军人,将“闻令而动、勇挑重担、敢打硬仗”的军人作风贯彻于工作之中,把一方热血挥洒在养育他的那一方热土。

1981年,国家实行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分田到户,考虑到家里缺乏劳动力,田地无人耕种,当兵5年的陈孝松选择了退伍。1982年,陈孝松任九龙庵村民兵营营长,负责组织民兵集训、协助上级部门维护地方治安。用陈孝松的话说“还是干的本职工作”,由于具有过人的军事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陈孝松在1981年底的常德市民兵教练集训中,30发子弹连中27发,被武装部授予“三等功”。

1983年,国家从严打击刑事犯罪分子,工作出色的陈孝松调任赵家桥乡治安队队长,负责督促村治保主任协助派出所整顿、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居民李某(化名)因强奸妇女,影响十分恶劣,上级部门下达限时抓捕任务。十分警觉的李某逃进了位于湖北省西北秦巴山区腹地的竹山县,那里群山连绵,山林茂密,搜捕难度很大,“不管逃到哪里,我们都会一追到底,除恶务尽!”陈孝松心里这样告诉自己,他充分发挥侦察兵的优势与派出所民警密切配合,对李某的逃跑的路线进行围捕。经过2天不懈的努力,终于在李某(化名)老家的山洞内将其抓获,经审判,李某(化名)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陈孝松用自己的行动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安全。

永远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幸福让给大家。陈孝松就是这这样一个“可爱”的人,无论什么年代,他永远走在困难和危险的最前沿。

一朝军旅情,毕生写忠诚

“部队锻炼了我的意志,磨砺了我的品性,改写了我的人生。”虽然退伍了,但陈孝松的意志和品性并没有改变。

1996年,受到市场经济冲击,在原常德县酒厂工作的陈孝松由于酒厂停产下岗了,陈孝松不得不回到家里务农。经历过战火的洗礼,陈孝松尤为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由于长时间在潮湿环境下埋伏,陈孝松落下了很多伤病,多年来一直饱受病痛的困扰,即使家中并不富裕,但每当各级组织到家中问起是否有困难时,他总会表示现在生活都很好,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陈孝松和普通农民一样,过着简单朴实的生活,但他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役军人。每次组织生活和学习他都非常积极,尽自己所能发挥着老兵和老党员的余热,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经常主动参与到村上的各项活动中,多次给党员、群众讲述他曾经的战斗故事,让身边的人了解军人、尊崇军人,传承军人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陈孝松奉献了一辈子,从保家卫国到为民谋幸福,保平安;再到为国家减轻负担,从不言苦难;他操劳一生,不曾考虑过自己。奉献和忠诚对这名老党员、退役军人而言,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操守,他用45个年头的坚守,让人们明白何为一名党员和军人的使命——对党尽忠,对人民尽责。 (作者:刘玺东 邱琪) 

 

责任编辑:刘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