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周融媒

最全的常德各区(县、市)司法局长报告汇编,都在这了!!!

来源:湖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6-11-21 11:13:57
摘要:法治疾风劲 帆悬正远航 常德市司法局 曾勇“六五”期间,常德市委、市政府践行法治强市战略,把普法依法治理作为治市理政的重要途径和载体,高点定位,统筹推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有力的法治保障。2013年以来,常德市先后获评“全国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和“2011—2015年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城市”。科学谋划:突出顶层设计一是出台制度管总。紧扣《法治湖南建设纲要》,常德市委六届四次全...

法治疾风劲   帆悬正远航

                 常德市司法局 曾勇

“六五”期间,常德市委、市政府践行法治强市战略,把普法依法治理作为治市理政的重要途径和载体,高点定位,统筹推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有力的法治保障。2013年以来,常德市先后获评 “全国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和“2011—2015年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城市”。

QQ截图20161121111130.png

科学谋划:突出顶层设计

 一是出台制度管总。紧扣《法治湖南建设纲要》,常德市委六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常德市委关于建设法治常德的意见》,出台了《全市2013—2017年法治常德创建工作方案》,引领全市法治建设。

二是强化组织保障。该市各级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组长和第一副组长分别由党政一把手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各级政法委书记担任。法治建设工作经费纳入市县财政预算统筹,实行实报实销。

三是办点示范带动。 该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副书记牵头办点,建立了以“农村工业区法治化”“农村产业区法治化”“城市管理法治化”为主题的市级领导示范点3个。市县共建立法治创建示范点47个,探索法治课题57个,并先后召开了9次现场会,推广办点经验。

四是注重跟踪调度。采取周例会、旬调度、季讲评、年度考核等措施狠抓落实。5年来,该市“四大家”领导先后听取法治建设专题汇报15次,分组下访调研21次,研究解决专项问题12个。五是严格考核奖惩。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每年都列入了绩效考核评价和目标管理考评体系,考核分值较重,考核结果与单位评先和干部任用直接挂钩。

理念培育:提升整体意识

一是注重阵地普法。市县共建立法治文化长廊(广场)126处,设立户外法治宣传牌13532余块,覆盖城乡街巷。二是组织文艺普法。开展法治文艺进“五场”(广场、墟场、屋场、操场、剧场)活动和民间艺术“百团大赛”。5年来,创作法治文艺节目4000余个,推介优秀作品500余个,演出3700余场次,受众107万多人次。三是推进农村普法。培育1.5万余名“法律明白人”,在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四是邀请专家普法。每年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举办法治理论讲座。5年来,共举办专家讲法50余场次,深入机关和基层宣讲3132场次。五是开展现场普法。举办“三长两员”(市长、县长、乡镇长和执法人员、司法人员)法庭学法活动。5年来,共举办“三长两员”法庭学法40余场,培训7000余人次。六是编纂普法读物。先后编纂了《法治常德百人谈》《法律解读》《常德法治案例经典》等读物,社会反响好。


惠民导向:创新治理机制


一是创新源头管理机制。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对重大决策全面开展合法性评估。出台《规范性文件备案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并清理了1988年撤地建市以来正在施行的8000余份文件。二是创新权力制约机制。邀请市民代表列席和旁听常德市政府全会、市政府常务会及其他重要会议,有效监督政府决策过程。全面推进执法流程监管,加强环节监督,实施公开承诺,细化执法规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是创新专项治理机制。对依法办事、公正司法等10个方面突出问题实行专项治理,共查找问题668个,制定整改措施2295条,逐条开展专项治理。集中清理信访积案,累积清理化解积案1096件。四是创新依法维权机制。投入400万余元,建成了市信访接待暨矛盾调处中心,各县乡也全部建成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安排专人为来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实施法律援助,引导群众依法维权。


品牌打造:彰显区域特色


一是市本级“四项公开”。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入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的意见》等文件,大力推行党务、政务、司法和各领域办事公开,“晒权、晒事、晒案、晒账”,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二是武陵区“法治创建”。该区积极开展基层(单位)法治创建活动,共有15个村(社区)获得全国、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荣誉称号。2013年,获评“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三是津市市“常委会会前学法”。 2012年,该津市市建立了“常委会会前学法”制度(又称“法治半小时”),利用每次市委常委会会前半小时,学习法律法规或剖析典型案例。4年多来,共开设“会前学法”40余堂,为推进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提供了优良平台。四是安乡县“法律明白人”。2013年,该县以老干部、老党员、致富带头人为重点,每20至30户选聘1名“法律明白人”,目前共有3000余名“法律明白人”活跃在各行各业。该做法被省市推介,成为全省现在每年部署的工作之一。五是常德市桃源县“法治文化”。该县把“文艺普法”作为法治文化建设“重头戏”,编创了一大批体现法治精神、融入风土人情的普法文艺节目,并在全县常态化巡演,成为普法与市场融合的典范。

法治引领小康路

武陵区司法局    戴正伟

“六五”以来,常德市武陵区紧紧围绕“固基础、破难题、抓创建、促发展”这一主题,深入推进法治建设,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升,公正司法环境进一步优化,基层法治活力进一步显现。2013年,常德市武陵区先后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平安建设先县(市、区、旗)”。法治促进了社会发展、经济繁荣,2016年,武陵区被评为全省首批、全市唯一“全面小康达标县(市、区)”。 

QQ截图20161121111120.png

武陵区优秀法制漫画、绘画、书法作品   


念好“紧箍咒”:  依法行政塑造政府形象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打造“有限政府”。出台了《武陵区重大行政决策听证程序规则》、《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将听证、专家咨询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开展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和行政执法主体清理工作,首创开展乡镇(街道)级基层政府行政执法依据梳理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二是规范权力运行,打造“责任政府”。建立了区级、乡镇(街道)二级政务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服务效率,群众在区政务中心窗口办事时间缩短约40%;推行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按照行政执法评查标准,将全区各单位细划为四类进行考核,规范权力运行。三是推进信息公开,打造“阳光政府”。率先在主流媒体定期刊发行政执法指导案例,截至目前已发布指导案例129件;将《武陵政报》作为政务信息发布的重要载体,自创刊以来免费向社会发行36期10万余册;建立“中国武陵”政府门户网站,《常德晚报》新武陵周刊开辟法治建设专栏,开通政府官方微博和相关微信公众号,微博、微信“粉丝”数已达20余万。


 唱出“主旋律”:  公正司法夯实平安根基


 一是牢记宗旨,践行司法为民。大力推进审务、检务、警务公开,实施裁判文书上网、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等制度;构筑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治安行政调解、刑事和解的衔接机制;建立武陵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运用“O2O”模式开展法律服务,扩大法律服务覆盖面。二是立足本职,加强执行力度。组建“执行清积专案组”,加大反规避执行力度,有力缓解“执行难”顽疾;开展“五打三禁一建”“打黑除恶”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成立武陵区社区矫正工作局,规范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强化监管责任。三是建章立制,规范司法行为。各政法单位精细运行“执法流程全程监管”模式,加强党内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全区执法质量不断提升。


凝聚“正能量”:   示范创建引领法治航标


一是持续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全面建成基层司法行政信息操作管理平台,在全区各村(居)建立法治工作站,实现法治创建工作无缝覆盖;着力抓好基层党务、村(居)务、财务公开建设,确保公开的内容彻底化、程序合法化、时间及时化、栏目标准化;截至目前,有42个村(社区)荣获全国先进文化社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省文明社区等荣誉,有15个村(社区)获得全国、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二是合力推进基层“十大法治”创建活动。在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基础上,全面开展“依法决策示范领导班子”“依法治理示范乡镇(街道)”“依法行政示范单位”“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诚信守法示范企事业单位”等十大创建活动,推进制度民主化、科学化,切实提高群众幸福感。三是全力培育法治建设示范点。选取25个村(社区)作为法治建设示范点,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分类培育;城西街道实施的流动人口“均等化”、文化市场监管“常态化”、社会救助“公开化”等做法被《法制日报》等媒体推介,市级以上媒体报道150余篇(次),取得良好的示范效应。

普法平台多 创新出实效

津市市司法局  聂平凡 


“六五”期间,津市市继2014年荣获“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市、区)”后,又获“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县(市、区)”荣誉称号,这在全省来说,都为之不易。

QQ截图20161121111111.png津市市委常委会开展“法制半小时”会前学法活动

领导带头,推进“会前学法”。津市市委常委会会前学法制度,自2012年推出以来,至今从未间断。每次津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之前,开展“就当天的会议议题组织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提升市级领导法法治半小时”活动,邀请常德市范围内的法学专家,治意识,同时为常委会和常务会决策提供法律支撑。这一制度出台后,市级领导不仅带头学法,而且自觉践行法治思维,为该市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起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补齐短板,开展“法治夜话”。农村、社区的普法教育一直是困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难题,也是工作领域的一大短板。津市市推出了“法治夜话”这个创新型的普法平台,从津市司法局干警中选出一批法律水平高、演讲能力强的机关干部与律师、法律工作者等一道组成“法治夜话”宣讲团,每月四次下到全市9个乡镇、街道的各个社区进行普法宣传。这些宣讲团成员宣讲内容大都是先由各社区、村组干部将最近村(社区)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搜集起来交宣讲团,再由宣讲团根据每个宣讲成员的特点进行统筹安排,然后把村(居)民组织到村部或社区,由宣讲队员面对面地给予讲解、交流。“法治夜话”推出以来,全市九个乡镇、街道的村(社区)共有10万人次参加了这一形式的普法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普法效果。村(社区)民众普遍认为,这种面对面专门为解决老百姓生活、工作所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解答的普法形式,通俗易懂并具有指导意义,等于在家门口请来了不要钱、又能解决问题的律师。

夯实基础,建设“法治广场”。5年来津市市乡两级共投入200多万元,在津市市城区建成了“江南明珠法治广场”,并在毛里湖镇、药山镇、新洲镇等人员相对集中的乡镇分别建成了永久性的“法治广场”。广场不定期更新普法设施和健身器材,集普法、休闲、娱乐于一体,深受群众好评。津市市还计划“七五”期间继续分步推进,力争做到“一村一覆盖”。此外,津市市还积极推进“四有”普法阵地建设,形成了每个村(社区)都有一支固定的宣传队伍、一所法治夜校、一间法治书籍阅览室、一块法治宣传栏的工作格局,提升了基层普法水平。

寓教于乐,实施“以案说法”。津市市司法局与津市市电视台深度合作,积极打造了一款颇具本地特色的电视法治栏目《周法佬说法》,由本地比较有影响力的法律服务工作者周林军主讲,结合当地的案例开展以案释法活动,每集片长大约15分钟,每一集或两集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截至目前,已拍摄了《一张罚单》《告状》《王司法的故事》《“法援”立案记》《公证无瑕》等54集普法情景剧。

这一系列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法治文艺活动谱写了津市法治宣传的新篇章,在广大群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情景剧从个人的视角,对某些社会现象进行个人艺术创作,及时反映普通人生活中的苦辣酸甜,反映社情民意,抑恶扬善,用最贴近百姓的视觉语言,打动观众,加之剧中人物全部采取地道的津市方言诠释故事内容,韵味十足。以津市人、津市话演绎津市事,教育老百姓学法敬法守法,大大提高了法治宣传的效果,成为津市普法学法的一个新亮点。其中《王司法的故事》等4期被全国普法办《普法音像》采用,已向全国公开发行。

演绎生动美 唱响法律情

桃源县司法局 罗梓铭

2011年以来,常德市桃源县定位“文艺普法”路线图,以“文艺树形,法律塑魂”为工作导向,将普法宣传与文学艺术有机结合,寓教于乐,倾力打造普法宣传特色品牌。

QQ截图20161121111059.png桃源县法治文化下乡巡回演出


 

文艺“搭台”完善组织体系

一是加强工作调度。常德市桃源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听取汇报,研究法治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5年来共召开调度会7次,解决人财物等问题16项。二是配强工作队伍。从常德市桃源县委普法讲师团、县政府法律顾问团中抽调了13名精干力量参与“文艺普法”工作,与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汉剧艺术团等单位共商普法大计,精耕细作,把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具体的表演艺术。三是细化工作责任。改进和完善普法依法治理绩效考评方案,把“文艺普法”作为依法治县工作的重要专题之一纳入考核内容,量化考核分值,按不低于10%分值计入考评总分。全县100多家单位各司其职、联动发力,成为了“文艺普法”的中坚力量和坚实后盾。

多方“扮角”,丰富艺术创作

一是充分挖掘素材。每年通过举办法治征文比赛,从常德市桃源全县精选优秀作品进行深加工创作,一批家乡气息浓厚、蕴含法治理念、深度融合本地发生的真人真事的文艺作品被编创出来,作为相声、小品、小戏、话剧、常德丝弦等节目登台演出,讲述大家身边的故事,如相声《说说笑笑》、丝弦《雨夜情深》、小戏《打乡长》等一批作品深受群众喜爱。二是强强携手合作。与常德市桃源县文联等单位合作,从全县上万名干群来稿中,选用了数百篇优秀作品,编成反邪教法制宣传作品集《灵魂的较量》一书,分为戏剧、曲艺、诗词、新诗、对联、小说、言论、案例等部分。其中,有数十篇作品被进一步改编为“文艺普法”节目,在全县巡演中登台演出。三是激活编创源泉。在鼓励该县党政干部参与“文艺普法”工作的基础上,与社会文艺工作者合作,遴选优秀人才,建立“普法文艺人才库”,有酬征稿,激活法治文艺市场。5年来开展专业创作活动27次,共收到作品300余件,为法治文艺活动提供了智力支撑。

 法律“唱戏”,发挥传播效应

 一是开展常态巡演。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借力传媒”的工作思路,每年度的巡回演出由县依法治县办主办,该县文联、县文广新局、县汉剧艺术团等单位承办,常德日报桃源站、县电视台、桃源新闻网等媒体协办,每年在全县巡演不少于10场。巡演活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和深情期盼,普遍反映这样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基层的“普法文化大餐”开展得越多越好,效果要比单纯普及法律条文好得多。二是壮大舆论声势。切实做好“文艺普法”全程宣传,除每次巡演活动由各媒体同步报道外,还要求县乡各单位普法专干在本单位内部,以法制宣传栏、政务公开栏、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平台等形式同步进行,着力增强“文艺普法”知晓率。三是注重品牌打造。突出法治文艺精品节目的培育,广泛争取群众对法治文艺的认可和支持,先后有一批节目走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其中反邪教小戏《改牌》等3个节目赴省进京演出,并成功参加了中央政法委组织的演出活动。


责任编辑:刘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