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急症,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疫情死亡病例多见于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
2019-nCoV感染流行期间,心脑血管急症诊疗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决策,包括院前急救、院内诊疗、出院管理等相关环节,同时应考虑疫情期间患者家属以及医务人员的防控知识传递及心理疏导。
前排中为郑昆文教授
作者郑昆文,教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科普分会副会长、中国卒中学会中风120云南省特别行动组组长、中国卒中学会中风120全国讲师团团长。从事神经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九年,擅长脑血管病、神经心理、头痛、眩晕、重症肌无力、帕金森病、癫痫、睡眠障碍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等的诊断及治疗。
本文由视讯中国·为民网特约专家编辑罗莹审编。罗莹,国家发改委《中国科技投资》杂志一带一路专刊主编。
一、2019-nCoV的知识摘要及诊疗:
(1)2019-nCoV的感染症状:
一般症状: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严重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以及出凝血功能障碍等。
(2)2019-nCoV的潜伏观察期: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3~7天,最长不超过14天。密切接触者观察14天如果没有发病,一般就不会发病了,除非再次接触传染源。
(3)2019-nCoV疑似病例:
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即可确定为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地区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有聚集性发病或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流行病学关联。
临床表现:发热;具有相应的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疑似病例的定义会作相应修改。
(4)2019-nCoV疑似病例排除:
疑似病例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1天),方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
(5)2019-nCoV疑似病例确诊:
疑似病例的生物样本具备以下病原学证据之一可判定为确诊病例:
①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②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确诊病例的定义会作相应修改。
(6)2019-nCoV的有效消毒手段:
新型冠状病毒对热敏感,56摄氏度30分钟、75%酒精、含氯消毒剂、乙醚、过氧乙酸、氯仿和紫外线等均可有效杀灭。
(7)2019-nCoV易感染人群:
人群普遍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但是否感染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同样的接触机会下,老年人、有慢性病的人以及抵抗力差的人感染几率更大。
二、新冠疫情下心脑血管急症如何去看病?
1.四原则
1.1 救治原则
所有心脑血管急症患者应按就近原则尽快送往最近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具备相关疾病诊疗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不因疫情耽误患者溶栓、介入的黄金时间,并根据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做好应对措施。疑似或确诊2019-nCoV的病例应实施有效的隔离安置并执行接触隔离、飞沫隔离措施。
1.2 接诊原则
医护人员在院接诊期间必须做好自我防护,全程佩带医用口罩,在和疑似2019-nCoV感染患者接触时除口罩外还需佩带护目镜,每次接触患者后必须进行洗手消毒。
救治确诊2019-nCoV感染患者除佩带医用口罩外还需佩带护目镜,穿着防护服,接诊患者后对防护器具作医用垃圾消毒无害化处理。
1.3“异常换岗”原则
医护人员为疫情防控战斗的一线战士,在疫情斗争中面临着比普通人更高的传染风险,在诊疗工作中出现任何疑似2019-nCoV感染的症状需及时上报,杜绝带症状上岗,防止出现医患互传的现象。
1.4“疑从有”原则
在患者救治过程中,当患者疑似2019-nCoV感染而无法确诊时,当做2019-nCoV感染确诊患者处理。
2.院前急救
2.1 院前急救过程中,患者家属除向急救人员阐述患者的心脑血管病症情况外,应主动上报患者以及自身是否有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
2.2 医务人员急救过程中应全程佩戴医用口罩或N95口罩,并携带体温检测设备,进行急救措施的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询问观察,若有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应向院内及时上报提前做好防控措施。
3. 院内诊疗
3.1在患者首次至医疗单位就诊时,临床医生就应根据2019-nCoV临床症状及疑似病例定义对其进行识别和分类。并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心脑血管急症并行启动紧急治疗。
3.2 患者及其家属到院后,应全程佩带医用口罩,并进行体温检查,在不影响患者急救的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做出判断,了解其疫区疫情的接触史并进行记录备案。
3.3 对疑似2019-nCoV感染或有疫区疫情接触史的患者家属,院内应及时做出相关应对方案,具体如下:
(1)患者家属需联系没有2019-nCoV感染症状和疫区疫情接触史的其他亲友,做好相关防护准备后替代其陪同患者治疗,原则上仅允许一人陪同治疗。
(2)患者家属疑似2019-nCoV感染应引导其至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就诊。
(3)患者家属有疫区疫情接触史但未出现不适症状,需自行在家隔离进行医学观察14天,禁止在院陪护病人,并向相关社区进行报备。
3.4 对疑似2019-nCoV感染或有疫区疫情接触史的患者,院内应及时做出相关应对方案,具体如下:
(1)设立隔离病房,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在患者心脑血管急症救治的同时,对患者是否感染2019-nCoV 作进一步的检查判断。
(2)优化现有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急救绿色通道,尽量减少患者急救过程中的人群接触,最大程度降低传染风险。
(3)患者诊疗过程中需用到的CT、核磁等设备需安排专人记录管理,做好消毒措施,防止与其他患者群体混用产生感染风险。
(4)医务人员诊疗过程中应全程佩戴医用手套、医用口罩或N95口罩、护目镜等相关防护设备。
(5)患者产生的医疗废弃物需置双层感染性医废袋, 并且采用含氯制剂喷洒消毒作用不少于10 min, 再按感染性医疗废弃物处置。
(6)目前确诊患者的粪便中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病毒在多种途径均表现出传染风险,对患者住院救治期间的生活器具应定期更换并按照医疗废弃物处置。
3.5 对疑似2019-nCoV感染或有疫区疫情接触史的患者,在患者需进行介入治疗时,院内应及时做出相关应对方案,具体如下:
(1)手术器具与其他患者分开管理,防止使用过程中产生交叉重叠。
(2)介入室进行单独安排,不与普通患者混用。
(3)在治疗过程中可能用到的生命维持设备进行单独的记录管理,每次治疗后进行全面消毒。
(4)优化诊疗通道,在患者的转移救治过程中减少人群接触,降低传染风险。
3.6 对疑似或确诊2019-nCoV 感染的患者进行心脑血管急症救治的医护人员应设立专门的诊疗小组,原则上避免与救治普通心脑血管急症患者的医护人员产生交叉重叠。
4.出院管理
4.1 除心脑血管治疗的相关评估外,应对患者的2019-nCoV 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在未能确定患者2019-nCoV 感染是否康复的情况下,患者需继续留院隔离治疗。
4.2 患者心脑血管治疗的相关评估达出院要求的,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隔至少1天),可解除隔离出院或根据病情转至相应科室治疗其他疾病。
4.3 患者所在房间的终末消毒优先采用过氧化氢雾化消毒, 或含氯制剂喷洒消毒。
4.4 患者出院后所在房间未进行消毒处理前不得接受新患者。
4.5 治愈出院的患者建议居家继续隔离一段时间,并做好个人防护和消毒工作。
5.综合管理
5.1 在疫情防控期间,医院作为传染风险最大的地方之一,结合心脑血管急症出院后需长期服药,定期复查,定期复诊的特点,为最大程度的减少患者出院后往返医院的次数,降低患者感染2019-nCoV的风险,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对患者的出院带药可适当放宽,或可开具处方让患者前往具有相关资质的药店进行购买,尽量减少疫情期间患者前往医院的次数。
5.2 疫情期间尽量减少患者教育类易造成人员集中的科室活动,对患者的宣传教育多采取单独点对点沟通。
5.3 疫情期间对患者出院后的随访,病情跟进在无必要时尽量选择电话、微信等非直接接触方式。
6.疫情防控知识传递及心理疏导
6.1 在进行心脑血管急症诊疗的同时,相关科室应根据2019-nCoV 研究进展实时更新防治内容,并对科室医护人员以及患者进行传递。
6.2被隔离的时候,突如其来的人身自由被限制以及环境的隔绝,会让被隔离人产生麻木、否认、愤怒、恐惧、焦虑、抑郁、失望、抱怨、失眠或攻击等情绪与行为。这个时候,支持和安慰是首先要做的,要宽容对待他们,稳定情绪,积极沟通信息,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并进行心理疏导。
6.3一旦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时,很多患者会出现恐慌、不安、孤独、无助、压抑、抑郁、悲观、愤怒、紧张,还会因为被他人疏远而出现躲避、委屈、羞耻感或不重视疾病等。此时,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要提供帮助,如:
协助患者获得并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与知识。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隔离措施,保持健康饮食和规律作息,多进行读书、听音乐、利用现代通讯手段沟通及其他日常活动。
对于患者个人而言,要学会接纳隔离处境,了解自己的反应,寻找逆境中的积极意义。
寻求应对压力的社会支持,利用现代通讯手段联络亲朋好友、同事等,倾诉感受,保持与社会的沟通,获得支持与鼓励。
鼓励使用心理援助热线或在线心理干预等。
6.4运用情绪性疗法缓解疫情期间给患者以及医务人员带来的心理压力。
情绪性疗法指的是结合劝导、鼓励、同情、安慰、支持以及理解的方法进行的心理干预,可以让公众较好地消除因为疫情流行造成的不良情绪。
无论是在自我健康的防护阶段还是在患者接受隔离治疗时,都能起到稳定情绪、保持较好心理状态的作用。
三、NGO组织成员、志愿者等(包括快递、邮政等工作人员)在新冠疫情下如何防护?
该类人群因为工作原因日常接触人员较杂,所去的地点较多,存在感染风险,故作以下防护建议:
出行期间全程正确佩带合适的口罩,如一次性医用口罩或N95口罩,带好备用口罩,口罩在变形、弄脏或弄湿时应及时更换。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出行时注意避让咳嗽发热的人,不与他人作近距离接触。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或者手袖等遮住口鼻,不直接用手捂住口鼻。外出期间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防止病毒、细菌从口鼻眼进入。
保持工作场所清洁通风,勤通风换气。冬春交替季节的温度变化较大,工作时注意个人保暖,尽量避免感冒。进出场馆、住宅小区自觉接受体温测量,如出现可疑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 ,应立即停止工作,根据病情居家隔离或就医。
工作期间携带便携式免洗洗手液,在进出公共场所,触摸电梯、扶手等公共设施后进行洗手消毒。工作过程之中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地方,若需前往则正确佩带口罩,做好防护措施。减少不必要的会议,降低人员聚集的机会。工作结束注意个人卫生消毒洗手,勤洗勤换工作时所穿的衣物。
文章部分内容观点引自以下参考文献:
1. 2019-nCoV相关重症感染临床指南(中文首译版)(2020-01-28);
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2020-01-28);
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2020-02-02);
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及相关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130问,沈红兵,王长青(2020-02-01);
5. 大型综合医院发热门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检分诊管理实践,护理研究(2020-02-03);
6.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诊疗快速建议指南(标准版),解放军医学杂志(20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