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萍,女,现年53岁,现为德山永丰敬老院院长。她自从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以来,就开始了她的慈善之旅。数十年来,她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有无正式工作,无论收入多少,总是乐善好施。特别是从事养老工作以来,她以十足的慈悲心面对老人,“大爱胜亲情”,因而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好评。
为善如流,偕乐而为
“常德德山山有德”。德山美名,源于善卷,是善卷先生的以德施教,开启民智,造就出德山一方净土,让包括张晓萍在内的德山人深受熏陶,善德精神成风化人,向善为善成为德山的标志性文化风尚。受益于善卷文化的滋养与熏陶,行爱心、发善心、尊孝心的种子很早便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农家出身的张晓萍,中专毕业后,在德山一家工厂当工人,月工资仅三十余元。心怀善念的她,每个月拿到工资,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和自家,而是村里的那位与自己不亲不邻的五保户张竹阶。她下班后,便为老人买衣服和食品,利用月休时间去看望老人。有一次,从老人家离开时把身上仅有的拾元钱放到老人手里,老人说什么也不收,要把她推出门,她说:“伯伯,以后我就是您的女儿,会经常回家来看望您的。”她这样说,也这样做了。此后逢年过节回家,她都是先到老人家看望,帮助清洗衣物打扫屋子,再回自己家看望父母,第二天走时还要去老人家告别一声,直到老人去世。
后来工作单位破产,下岗后外出打工的她仍牵挂着周边有困难的老人,经常为老人寄钱。30多年来,她先后资助过几十名五保户、其他困难家庭和个人。从汶川大地震到玉树大地震,捐款没落下过一次。她年均捐款上万元。她曾帮助省柴附近的一位因精神失常而走失的12岁女孩张英美回归家中。此后她加入了常德市和生源义工协会,踏上了义工之路。从此,她便以乐善好施为己任,与社会公益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都多方筹集资金慰问孤儿和监狱服刑人员。
从参与策划为常德“最美孝善女孩曾晶晶”募捐,到2010年获得“湖南省常德市首届公民德行教育公益论坛”义工荣誉证书,常德市的一次次大型的义工善举活动都有她的身影。做义工,助他人,她沉醉其中。
为善如登,担当而为
美好的事业,往往意味着艰难的攀登,无限风光在险峰。由于张晓萍在常德市和生源义工协会的工作出色,与人相处又恪守温、良、恭、俭、让的“五德”道德标准,有一颗为社会奉献的炽热之心,她在社会上的影响不断扩大。2011年常德经开区德山镇永丰居委会领导找到张晓萍,希望她能出任村敬老院的院长。她想到,孝老敬老,多好的事儿呀!敬老院,不是一个做慈善的更好平台吗?就这样,本着奉献养老事业的想法,她很快地答应了。
干敬老院,谈何容易!她从一个义工到敬老院院长,角色转换也太大了。工作场所虽固定了,可她肩上的责任更大了,颇有赶鸭子上架的味道。除了管理服务水平需要大力提高以外,更要懂得一些关于老年人心理抚慰、医疗保健、生活膳食、护理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加上这里设施不完善,管理混乱无序,院内处处是脏物,环境差,经济上一直处于亏损,老人们对此也是一片唉声叹气。真是困难重重!
第一次踏入敬老院的张晓萍,当看到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一位位老人那期待的目光,她感到自己不能退缩。她没有气馁,而是正确面对,身体力行。她一头扎进敬老院,亲自动手,铲除院内杂草,打扫环境卫生,帮助老人们清洗被单衣物。开始几天老人们还以为是新请来的服务员,都夸她能干、吃得苦、不怕脏、不怕累。休息时间她便在网上查阅资料,学习管理知识,借鉴别人的管理经验,努力改善院里的管理经营方式,改善老人们的居住环境,改变工作人员对老人们的服务态度。几天后当老人们知道她就是新聘来的院长时,个个脸上露出了微笑,都说:“有这样的人当院长,我们的老年生活很快会好起来。”
十多年来,她与老人同吃同住。凭借在外做义工和多年的人脉影响力,争取资金,尽力改善敬老院的基础设施。2017年,这里有了特别护理区,为失能老人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环境;随后,食堂和那栋平房都进行了升级改造。环境改变了,生活好起来了,老人们也笑起来了。能动的人都自己动起手来了,搞好个人卫生,寝室卫生,挖地种菜,喂猪养鸡。半年时间,这里入住的老人数显著增加,由一个原来老人们不愿入住、年年亏损濒临倒闭的敬老院变成一个月月有结余、人人都说好的市一级敬老院,得到市老年协会“文化养老”的高度评价。
为善如绣,潜心而为
为善养老,有百功千巧,非下绣花的功夫不可。自2011年担任院长之日起,张晓萍就把敬老、爱老、慈善,博爱养老作为了她人生的追求。她在职工会议上这样说:“想方设法,一定要让入住的老人享受到改革开改后社会发展的红利,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无论如何,一定要给老人们一个幸福、快乐的晚年。”
入院之初,她努力学习五保、供养政策,从制度入手,制定完善敬老院各项规章制度,让工作中有章可循。根据上级相关精神,结合本院的工作实际,与院民们一起讨论,先后制定了《院长岗位职责》、《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十多项规章制度。实行目标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制,使复杂繁琐的工作得以理顺。
张晓萍所管的永丰敬老院入住的老人多半特殊:五保特困低保老人占比近五分之一,瘫痪、残疾、痴呆、眼疾、脚疾的老人合起来占比近三分之一。为了让老人们及时就医,医保在市里的老人张院长就主动和市三医院联系,医保在德山的老人她就和市二医院联系,这样就解除了老人在就医方面的后顾之忧。
干过“养老”的都知道,特殊人员护理是老大难。为突破这一盲点,张院长以身作则,建立起“双首席”服务模式。每新来一个特殊老人,她第一个为他(她)服务,如帮老人排便、排尿,或照料带鼻饲管老人进食……作为院长,她既是重点对象“一对一”个性化定制服务方案的“首席设计员”,又是重点对象“一对一”个性化服务的“首席服务员”,负责具体服务实施的统筹指导,监督和检查评价及完善。她注重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业务培训,包括护理技巧,心理慰藉等,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得到了普遍提升,多名护理员取得了护理等级证书。
院长有范,工作人员岂会马虎疏忽?全院工作人员齐动手,大爱胜亲情!特别的服侍和陪伴,为亲人所不能为,甚至为亲人所不愿为!见者无不感叹动容。奇迹从这里产生……
患有严重老年痴呆的85岁的罗学文老人,入院前已在市康复医院住院一年多可情况不见好转,家人慕名带他来到这里入住。入院时随地大小便,乱扔东西,到处乱跑,对工作人员大吼大叫。张院长看在眼里,急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中。她亲自护理,日夜守护,给他洗脸洗脚,擦背换衣,端茶喂药。仅一个多月,奇迹就出现了!一天早晨,他自己起床,穿好衣服,走出房门,问别人,这是哪里。旁人告诉他这里是“永丰敬老院”,罗爷爷点头连说了几声“永丰敬老院”。从那以后,老人便慢慢地恢复了,记起了家在哪里,家中有几口人,亲口告诉院长他叫什么名字,曾经在德山工作过。得到别人帮助后,他还连声说谢谢。家人得到罗爷爷康复的消息后,齐刷刷火速赶来看望。当老人喊出家人的名字时,家人们激动的抱着老人哭成了一团。最后,满怀感激的家属对敬老院又是赠送锦旗,又是捐款。
动人的故事天天发生。五保户徐厚桂奶奶,入院时糖尿病已到了晚期,张院长安排专人负责,自己动手为其做专门的饭菜,每天定时注射三次胰岛素,定期带她去测血糖。住院时张院长更是24小时陪护至到过世,还在院内为奶奶办了很风光的葬礼。还有患直肠癌晚期75岁的严爷爷、因腿骨折,长年卧床95岁的帅金云奶奶等。现在院内的98岁的张华林老人,95岁的胡登善老人,还有江山秀,彭三春皮业政等高龄老人,他们中最长的已跟着张院长生活了六年。另外五保老人闵艮秀,张维枝,占桂之等也已跟着她生活了8-10年。
院里的老人及其家属每每感叹:院长和护理人员们真是“比亲人还要亲啊”!
有一点得提一下,疫情期间,为确保老人的安全,院长采取全封闭管理,她自己更是坚守本院,与老人共进退,成功实现了新冠零感染。
为善如烛,发光而为
张院长带领的敬老院,有如一盏善孝的灯,辉映盛世晚晴,传播人间大爱!
因为她注重疏通敬老院与老人、老人与家庭、老人与老人之间等各方面思想情绪,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因为她以亲情化、人性化服务为纽带,积极探索和推进文化养老工作,并构建多层次、普惠制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活出了尊严、活出了品质。因为她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致力于营造和谐、温馨、有序的“大家庭”氛围,努力实现院民自我管理,携手把敬老院打造成老人安享晚年的福地,传承孝道和德行教育的场所。敬老院高质量的孝善作为和影响,已推及老人的家庭、邻里、社区、机关、学校,孝善之光影响越来越多的身边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美德在张晓萍同志身上得到了很好地体现。近些年来,她也获得了相关荣誉:2013年被评为“常德市首届敬老孝老之星”;2017年被授予全市“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视养老工作为使命和传爱为善的事业的她,乐善好施,永远在路上……(综合整理: 杨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