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笔者来到武陵区丹洲乡明月社区蔬菜种苗培育基地,该基地是由区政法委牵头、区扶贫办筹措资金、区发改委以工代赈的方式实施的扶贫惠民项目。在这样一个大棚内,一季能出10万株蔬菜种苗,按照市场价一角一株,除开生产成本,一个大棚可净挣7000元。
近年来,武陵区把产业发展带贫、产业发展脱贫的“篮子”放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棋盘上,既抓产业大项目,又抓千家万户的“小本经营”,让更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背靠全区产业发展的“高地”,充分享受改革和发展带来的红利。“现在我们的蔬菜苗圃基地,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实惠,光这一块,惠及到的居民有60户,接近300人,人均年增收已经达到6000元。”武陵区丹洲乡明月社区党总支书记唐玮泽介绍。
武陵区还十分注重“强本固基”,抓“末端扶贫”“源头治贫”。在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着重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村、支两委真正具备和掌握调控贫困问题的资源、手段和能力,光伏扶贫就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推手之一。2017年武陵区投入43万元在芦荻山乡黄爱村实施光伏扶贫项目,建成后可连续获益25年以上,为村集体每年创收4万元以上。目前还有11个村已完成2018年光伏扶贫项目申报。“告诉群众怎么结网捕鱼的方法,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机制,怎么抓就业,怎么抓产业,怎么抓创业,做到贫困户能够长期增收,能够稳定脱贫。”武陵区扶贫移民开发局副局长刘永贵信心百倍地说。
同时,武陵区先扶“志”,以“典型为镜”,敢脱贫、要脱贫的“基因”被精准滴灌到穷根上;再扶“智”,实施“雨露计划”,委派“农村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培训,技能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另外,金融扶贫——扶贫小额信贷的助力,彻底补齐了以往群众脱贫“不愿”“不敢”“不能”的短板。据统计,武陵区需要进行“兜底”保障的对象从2015年的1983人已减少到2017年的126人。
此外,武陵区根据常德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对口帮扶石门县壶瓶山镇4个贫困点村。区委书记莫汉桃,区委副书记、区长廖可元,区委副书记杨学亮等区领导,2017年都多次带队深入点村,指导当地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推动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实现精准脱贫。据石门县壶瓶山镇党委书记张国安介绍,近两年来,区发改、民政、人社、财政等12个后盾单位和区人大、区政协、区委统战部、区委宣传部、区委组织部等共组织200余名干部下村,走访慰问达400余人次,帮扶物资30余万元,投入专项扶贫资金近2000万元,青山溪村从以前的村级无产业、致富无门路、建设无基础的“三无”村,变成了现在的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基础设施完善,文化生活丰富的美丽乡村。一支永不撤退的工作队让当地群众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信心十足。
武陵区扶贫移民开发局局长张宏宪说,“不久前,武陵区扶贫工作顺利通过了国、省检查,但扶贫工作不会因此停下,因为每年都有一批因灾、因病返贫的群众需要我们去扶他们一把,所以,扶贫攻坚,武陵将一直在路上。”(李香梅、谭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