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天有点闷热难当,尽管贫血的太阳流露出缺乏营养的光芒,但丝毫也不影响我们前行的步伐。
从“刀尖”到“田间”的“禁毒书记”,你的美名从何而来?汽车在山水间盘旋,我无心欣赏车窗外的风景,一个多小时车程,来到了一座错落有致的村庄,进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块块大型的禁毒招牌,赫然在目。车刚停下,山间飘来一股秋风,夏日的遗憾瞬间被秋风温柔的化解,只见一个瘦削且精干的男人热情地靠了过来,常德市社会化禁毒办主任刘世敦迫切地说:“这就是今天我们要采访的主人公铁德利”。
铁德利从事禁毒工作多年,曾办理过震惊全国的“杨长秀人体贩毒案”“台湾毒枭制贩冰毒案”。他和他的战友们把这些涉毒大案、要案办成了铁案。听得我热血沸腾,了不起,我向他投来尊崇的眼光:“这都是过去的事儿了,不值得一提”。
年过半百的铁德利,是一个有着37年党龄的人民警察。2023年5月,受组织派遣,出任桃源县黄石镇芭茅洲村驻村第一书记。
这里尽管山清水秀,但交通相对闭塞。和毒品死磕的这些年,看到毒品给社会、家庭带来的太多灾难,特别是一些吸毒人员吸毒后生不如死的悲惨状况,这让铁德利无能走到哪里,都把禁毒工作挂在嘴上,落实到行动上。为了坚守芭茅洲村这片净土,进驻的第一天,他就和村支两委谋划起禁毒村规民约来,接着在村里召开了禁毒大会,召集村组干部和有威望的老人,制定了禁毒村规民约。在村规民约里,只有18岁以上的村民才被允许外出务工。在定下的规矩中,第一条就是不准沾毒。有了村规民约还不行,还得营造浓厚的禁毒宣传氛围,让禁毒知识深入人心,每天早晚村广播就开始向村民播放禁毒知识,还在交通要道、村民赶集场所和人员密集点制作永久性禁毒招牌。为了激发村民禁毒热情,铁德利还组织村民利用村民屋场会,举办禁毒晚会、禁毒知识抢答赛、禁毒知识朗读者等禁毒宣传活动。
“我把魔鬼迎进了自己的身体,任由它啃噬我的生命,击打着我仅存的良心,我日日夜夜演奏着最黑暗的曲子……”今年“6.26”国际禁毒日期间,邻村一位成功戒除毒瘾的吸毒人员,被铁德利“请”进来现身说法,在芭茅洲村大舞台,这位特殊的“朗读者”现身,向大家讲述自己曾深陷毒品旋涡的黑暗人生,让乡亲们直观地接受禁毒教育宣传。
从最初单一的乡村广播,到形式多样的宣讲;从幕后到台前,《乡村“朗读者”》宣传禁毒知识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因芭茅洲村的地理优势和文化底蕴,乡村“朗读者”永久落户黄石镇芭茅洲村。经过二年摸索,《乡村“朗读者”》已经成为桃源县的一块金字招牌,成了村支两委政策理论宣传、党史学习教育、传播文明新风的重要阵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常年不回家,吃住在偏远的乡村。铁德利妻子有时会调侃丈夫:“干了一辈子禁毒工作都还不厌烦,为了当这个村官,还操着天大的心”可是铁德利却觉得,他如今做的工作,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看着村民的日子一天天过得好起来,觉得更光彩,心里更踏实。”升级现有村级产业、积极探索培植生态产业,一幅幅致富蓝图,正在他的带领下逐步描绘成现实。
晚上7点,音乐在芭茅洲村响起,人们聚在禁毒广场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村民庆幸,毒品已经在芭茅洲村绝迹,成为远近闻名无毒村。
从“刀尖”到“田间”,从死磕涉毒犯罪嫌疑人到和群众打成一片创建无毒村,铁德利又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来源:指尖新闻
作者:刘贤安
编辑:邱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