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周融媒

阳光洒满归途—— 常德市强戒所开展戒毒康复人员后续照管工作侧记

来源:法制周刊     发布时间:2017-12-02 08:19:44
摘要:1月16日,在武陵区芷兰街道沙河社区,43岁的田小华(化名)结束了在餐馆一天的服务工作,回到家便开始伏案创作一篇散文作品。今年春节,他刚以一名文学爱好者的身份参加了常德市某文学创作协会。看田小华现在的状态,谁也不曾想到,他曾有6年的吸毒史。而让人欣慰的是,2016年11月解除强制隔离戒毒至今,他再也没有碰过毒品。“如今我断绝了与所有毒友的交往,以一个正常人的身份回归了社会。”田小华说。田小华的改变,一方面源于...

1月16日,在武陵区芷兰街道沙河社区,43岁的田小华(化名)结束了在餐馆一天的服务工作,回到家便开始伏案创作一篇散文作品。今年春节,他刚以一名文学爱好者的身份参加了常德市某文学创作协会。

看田小华现在的状态,谁也不曾想到,他曾有6年的吸毒史。而让人欣慰的是,2016年11月解除强制隔离戒毒至今,他再也没有碰过毒品。“如今我断绝了与所有毒友的交往,以一个正常人的身份回归了社会。”田小华说。

田小华的改变,一方面源于内心的醒悟,一方面得益于不断完善的戒毒康复人员后续照管、跟踪帮扶机制。

新华社记者前往聚宝戒毒康复服务中心采访

近年来,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积极创新工作机制,改变以往“单兵作战”的强制隔离戒毒管理格局,与相关职能部门、社会公益组织深化合作,着力构建集安全管理、心理矫治、体能康复、就业安置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戒毒康复工作模式。在高墙之外,通过科学规范的后续照管服务,帮助戒毒康复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彻底戒除毒瘾,全面推进社会化禁毒和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最大限度地消除涉毒违法犯罪的乱源。

实现“无缝衔接”推进后续照管工作

11月1日,阳光温暖而明亮,恰似亲人和民警们对戒毒康复人员充满期盼的目光。

在市强戒所矫治大院门口,已有一群人在默默等待。当日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12名出所人员,将由其户籍辖区的街道禁毒专干、社区民警和亲属现场签字接回,在高墙外开启一段新生的旅程。

来自鼎城区灌溪镇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武陵区聚宝戒毒康复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已经准备好一叠就业创业宣传资料,以便现场为出所戒毒人员开展就业咨询推介……这是我市实现强戒出所人员出所接回、跟踪帮教、就业安置“无缝衔接”,推进后续照管服务的一个场景。

根据相关规定,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在拟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前七个工作日,将被解除人员基本情况报市禁毒办,并将被解除人员的评估情况书面通知区县(市)、管委会禁毒办。各区县(市)、管委会禁毒办接到拟出所人员评估报告后,根据评估情况通知被解除人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呈报社区、责令其接受不超过3年的社区康复。各乡镇、街道禁毒办接到辖区内被解除人员通知后,应按时组织禁毒专干、派出所社区民警、家属代表,持相关文件前往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将被解除人员接回。

与此同时,市强戒所以社区戒毒工作站为载体,建立戒毒治疗、康复指导和就业安置功能兼备,戒毒场所、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后续照管服务体系,扩大了戒毒帮扶的社会参与面和影响力。在武陵区沙河社区、鼎城区灌溪镇社区指导建立的戒毒(康复)工作站,今年同时跻身全省10个重点支持创建国家级社区戒毒(康复)的示范站,成为推进社区戒毒(康复)“8·31”工程的“湖南样本”。

沙河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负责人定期到强戒所延伸帮教戒毒人员

借力“互联网+” 确保精准管控帮扶

“我们通过大力探索实施戒毒康复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打造了‘互联网+禁毒’的沙河社区戒毒(康复)新模式。”在武陵区芷兰街道沙河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中心站,负责人胡小明告诉记者,通过线上线下双驱动,对戒毒康复人员的管控帮扶效果倍增。

沙河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站,是在省戒毒管理局的重点支持和市强戒所的业务指导下,建立的全市首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试点站。实行由市强戒所派驻民警指导,区禁毒办联点协调,社区网格员跟踪管控,公安、司法、综治、民政、社保等部门协调联动,社会志愿者组织爱心帮扶的工作机制。

自2014年建站以来,工作站紧密对接“3+1+N”网格化综合治理,以网格长(社区干部)、社区民警和网格员为主体,负责对吸毒人员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针对戒毒康复人员心理失衡、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等现实需求开展心理援助、亲情帮教、社会帮扶活动。

同时,依托社会治理网格化综合信息平台庞大的基础数据库,延伸建立了禁毒工作大数据库,所有戒毒康复人员的个人信息、家庭情况以及围绕他们开展的帮扶、管控、预防、教育等工作数据均实时录入,确保了对其帮扶更加精准,管控更加到位,实现社区禁毒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像大数据的全面运用一样,禁毒宣传也同步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武陵区依托沙河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站的示范辐射功能建立了禁毒宣传微信平台,每个网格员在网格内都建立了居民服务微信群,会定期推送毒品预防教育信息。全区共建立居民微信群1156个,群内人数达到11万多人,让禁毒宣传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

国家禁毒办领导到沙河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考察调研

灌溪镇戒毒工作站负责人文功亮向省戒毒局领导汇报工作情况

构筑“中途岛” 提供过渡性就业安置

对戒毒康复人员而言,工作可以带来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尊严感,也是融入、回归社会的基础条件。但技能不足、社会歧视等问题,阻碍着他们的就业之路。

鼎城区灌溪镇素有“中国吊车第一镇”之称,附近有机械加工类企业上百家,用工需求量较大。这对于开展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安置工作,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优势。

早在2014年,时任市强戒所副所长的邵建林带着团队来灌溪实地考察,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实际工作需要,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去年,市强戒所与常德市荣程机械有限公司进一步达成合作意向,由该公司提供食宿、工作场地,计划建成120人规模的戒毒康复人员过渡性就业基地。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回归社会的‘中途岛’,让戒毒康复人员通过掌握技能、自食其力,减少复吸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可能性。”邵建林告诉记者,由于存在资金和风险的压力,该过渡性就业基地还在建设推进当中,未来将提供更安全、高水准的服务。

目前,戒毒康复人员还处在分散性就业阶段。鼎城区灌溪镇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与常德市荣程机械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联合签订戒毒人员过渡性安置就业基地协议。今年以来,已帮助近50名戒毒康复人员重新走上岗位。

灌溪镇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由市强戒所民警驻站指导,灌溪镇司法所负责日常业务,公安派出所、综治办、民政劳动保障站、党政办和信访办协调联动。自建站以来,累计对100余名辖区吸毒人员和从省内、外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流转入常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进行了信息录入、登记建档、跟踪尿检、后续照管、心理矫治和救助帮扶。

不仅如此,对于特别困难的戒毒康复人员,工作站负责人文功亮四处奔走,全力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利用金融扶贫政策,帮助辖区的几个特困戒毒康复人员家庭,与鼎城区一家公司签订了小额贷款分贷统还合作协议,每人贷款5万元投资到该公司,每年获得的4500元利息收益,解决了日常基本生活开支问题。

肖友斌带领志愿者走访慰问特困居民

引入志愿者 加强禁毒“同伴教育”

“只要坚定信念,一定可以戒除毒瘾,回归正常的生活。”今年6月,52岁的肖友斌再次来到了市强戒所矫治大院。这一次,他的身份不再是强制戒毒人员,而是一名禁毒志愿者。

8年吸毒史,3次强制戒毒。2008年,从市强戒所解除强戒后回归社会,在戒毒警察的后续照管下,在母亲的鼓励和两个女儿的期盼中,他彻底与毒品决裂,用连续保持9年的戒毒操守重新赢得了家庭的信任和社会的尊重。今年还荣获全省“百千万戒毒操守典型”银奖,被市强戒所授予“戒毒形象大使”。

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今年7月,肖友斌在市强戒所、武陵区禁毒办和长庚街道、聚宝社区及湖南百含咨询公司的支持和帮助下,自筹资金20万元申请注册成立了一家民办非企业公益组织——武陵区聚宝戒毒康复服务中心,常年开展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体能康复训练、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心理服务和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就业指导等公益性服务,受到了周边群众的支持和好评。

市强戒所教育科科长易泽龙告诉记者,肖友斌与戒毒人员有相似的经历,他成功戒毒、回归社会的经验更容易被对方信赖和接受,因此同伴教育是促进戒毒康复的有效方法。未来,市强戒所将树立更多像肖友斌一样的戒毒成功典型,建立多层次、规模化的志愿者团队,激励戒毒人员坚定戒毒信心,保持戒毒操守,巩固戒毒成果……

曾经毒霾笼罩前路,如今阳光洒满归途。在市强戒所民警们的跟踪帮扶、后续照管之下,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禁毒志愿者的热心帮助之下,走出高墙的戒毒康复人员们,将一步步回归和融入社会,获得充满光明和希望的新生。( 李张念 杨永松 易泽龙)

责任编辑:刘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