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909年,16岁的毛泽东,写下这首《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之后,走出韶山,开始了他的求学路程。而如今,一代代学子重走韶山,追溯伟人足迹,书写自己的励志人生。
为落实素质教育发展目标,推动研学旅行发展,在常德市桃源县教育局的指导下,2018年11月8日桃源三中组织700余名学生,来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开启了一天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探索。
缅怀伟人 敬献花篮
当庄严的乐声响起,桃源三中全体师生跟随武警官兵,踏着庄重的步伐,一步一步的向主席铜像走去,缅怀,鞠躬,敬献花篮。
南岸私塾+伟人故居
一套普通的两家合居的湖南民居,背倚苍松翠竹,面临清澈荷塘,这就是世界伟人毛泽东的诞生之地。故居内小木床、煤油灯、土炉灶等,一切都显得朴实而清幽,实在难与一代伟人联想起来。然而就是在这样平凡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毛主席,在国家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之际挺身而出,带领中国人民从一穷二白走向民主富强。
毛泽东故居西面100米处,有一座掩映在几株大雪松下面的青砖青瓦白色粉墙的古建筑,这就是毛泽东读私塾的旧址——南岸,八岁的毛泽东曾发蒙于此,并深受古代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从故居出来,同学们纷纷唏嘘不已: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衣食无忧,更应该牢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好好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情景演绎·祠堂说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祠堂说理的故事,我们都已经耳熟能详。然而,亲身体会,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毛鉴公祠”礼堂,同学们登上戏台,用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让大家深刻感受到解放前农民的贫苦艰辛,同时也更加真实地体会到毛泽东不畏强权、匡扶正义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生平展区
“打仗嘛总难免要有牺牲”,一句简单的话语将骨肉分离的彻骨之痛轻声带过。然而为爱子收藏多年的遗物,暴露了一位普通父亲对儿子的深切思念!一代伟人舍小家为大家,心怀天下的胸襟让人钦佩不已。同时,展区内革命历程的场景再现也时刻提醒着我们那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提醒着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同学们感触颇深。
全体学生诵读诗词《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东征路上、长征途中、反围剿间隙......毛主席的诗作一篇接着一篇,带着他的顽强不屈的革命思想遍地开花,带给广大贫苦人民希望的曙光,带领全中国人民走向胜利,走向富强。在毛泽东诗词大会上,孩子们诵读诗词,带着毛主席立志成才的志向,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励志奋发......
少年立志成才礼
经过一天的实践教育,同学们取得了了丰硕成果,他们就要结业了。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前,全体同学举行了隆重的韶山研学“立志成才”仪式。桃源三中和八中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齐声朗读了《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他们虽显稚嫩的声音掷地有声,铿锵有力,表示要在韶山这个特别的地方,研学伟人品德,传承红色基因,铭记美好初心,立志成才报国。毛泽东纪念馆为同学们颁发了“研学实践”结业证书。
本次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把研学旅行的重点落在“学”上,通过研学旅行,让同学们学做人、立志向、树理想。帮助同学们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提高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民族气节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时,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实践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记者:刘玺东 通讯员:龙志华 赵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