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让很多人感到焦虑。下面,用一张图带大家读懂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
为确保师生心理健康,缓解疫情可能导致的恐惧、焦虑等心理应激,常德市第一中学心理咨询师团队第一时间对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加以规范和指导,组建了疫情心理危机防护领导小组:
组长:唐会荣
副组长:李世明
组员:傅邵斌 杨智慧 李劲松 成程 胡民(负责柳叶湖学校工作)舒友忠 朱剑(负责沅郡实验学校工作)以及各中层干部、班主任、心理咨询师等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孩子的心理更容易受到影响。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崔永华说:研究表明,积极的信念、平和的心态能提升人体的免疫力,即使被感染,也不至于发病或者症状轻微,自动获得免疫。这种来自于内在的生命力才是最好的防护。
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在疫情防控时期做好心理防护呢?
为此常德市一中专职心理咨询师徐沁格老师,为家长、学生支招,帮助大家做好抗击“新冠”病毒时期的心理防护。
家长应对手册
No.1大人情绪稳定是前提
“父母情绪稳定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此时此刻,父母或家人的情绪稳定,对孩子而言,更是最好的礼物。孩子常常通过父母的情绪和行为来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父母情绪稳定是一种内在和外在的影响力,会让孩子有安全感。
No.2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保持生活的稳定性
尽可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该吃吃该喝喝,要有适当的休息,尽量保持生活的稳定性,这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虽然“疫情”是一个应激事件,但一定不要让孩子感到“危机重重”。危机事件的发生容易令人手忙脚乱,自乱阵脚,因此让孩子生活作息维持规律,保持生活的稳定性,是孩子心理稳定的重要内容,也是处理危机的必要条件。
No.3避免信息过载导致的心理负担
高中生,他们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孩子关注官方公布的必要信息,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合理看待信息,分清良莠,不要过度关注疫情相关报道,不要轻信疫情小道资讯或者来源不明的微信截图,避免陷入信息轰炸,不道听途说,不信谣、不传谣,减少杂音。 让学生永远心存希望,永远相信黑暗不会长久,光明总会再临。 同时注意,在睡前不宜过多关注相关信息,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提醒自己:“放心睡吧,有什么事明天再说。”
No.4“宅”在家里的寒假要出彩
“疫情”的不期而至,可能打乱了全家盼望许久的寒假计划,孩子不能走亲访友,也不能外出跟朋友、同学约玩,只能“宅”在家里。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充足的积极关注,用心帮孩子将寒假过出彩。
建议进行个体的,非公共场合适当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利于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机体的运动可以帮你减少精神上的紧张,增加自我效能,提高自信心,消灭沮丧情绪。
No.5教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其实,有不少人会否认自己焦虑或者抑郁。认为自己的情绪是基于客观事实,有理有据。现实当然可以影响我们,但我们可以尝试不被情绪操控。当我们处在负面情绪中时,会选择性地接受信息。比如很爱看谣言,越惊悚越记得住;或者只看到事情坏的一面,就算有进展也觉得是假的。情绪也会反作用于现实,导致我们出现失误。当我们发觉自己已经陷入了焦虑或抑郁的情绪漩涡时,家长可以试着去缓解孩子的情绪。
学生应对手册
1、觉察自己现在的情绪状态
看一下自己是否能够承受得了目前的情绪,还是已经进入到一种无逻辑的思维状态。
情绪、认知、行为模式和身体反应又分别是什么样的,试着感受它们。在保证正常生活节奏的前提下,尽可能积极地应对此次疫情,该吃饭吃饭,该追剧追剧,该戴口罩戴口罩。
2、与可信赖的人讨论疫情带来的影响
相较于其它方法,言语表达是最适合抒发情绪的方式。它需要你通过思考去确认,并且给出一个比较精确的形容词来定义此时的情绪是怎样的。一旦你把情绪表达了出去,就一定会得到反馈。这种情感上的互动,对于释放你的负面情绪是很有利的。身为一个社会人,我们都有一种自言自语的特殊能力,不论是大声地或无声地自言自语,你都能利用这种能力训练自己克服艰难的挑战。因此你可以这么告诉自己:“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应付它”,“这会是一段很重要的经历”,“我不能让焦虑和担忧占上风”。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经常很有效果。
3、尝试放松运动
比如散步或者其它体育运动,还有数大米数葵瓜子,都是不错的放松活动。冥想相对来说方便,毕竟在卧室就能完成,不用去到客厅。可以试着去做一些放松冥想。选择自己最舒服的姿势慢慢躺下,然后闭上眼睛,深呼吸几次,想象一下你最向往的最舒服的地方,可以是海岛、可以是海边、也可以是沙滩。如果你觉得月球让你感觉最舒服,你也可以幻想一下月球表面。接下来,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每个部位上,从脚开始,依次往上延伸,直到头顶,来回几次。随着身体慢慢放松,你的情绪也会逐渐平复。
4、确保个人卫生
个人卫生事情虽小,但非常重要。它除了可以让你保持舒服的个人状态以外,还可以增加你对疫情的可控感。
5、用安全的方式去帮助他人
比如,报名去参加一些线上的公益性质的志愿活动。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得到更多自身的成长力量,来帮助自己稳定情绪。
情绪管理不是简单地压抑、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要在正确理解情绪、体察接纳自身真实情绪的基础上,掌握调适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与技巧,让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
管理情绪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能识别出自己的各种情绪,给每一个情绪准确地贴上标签。能识别出的情绪越多,就越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处理情绪的开端。能表达,才能沟通,才能想办法。有时只要表达出来,情绪就解决了。
6、以合理的态度看待事情,给予积极心理暗示
当你担心自己和家人将会受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时,会感到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时,全家可用下列积极语言:
“不能肯定将来会怎样,但这一刻我仍然拥有健康,我可以继续努力生活。”
“我也可以提醒我的亲人,保持个人和家庭卫生,戴口罩,以及认真洗手和消毒。”
“我可以加倍留意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让自己有开心的时间。”
“即使我真的生病,也会有很多人陪伴我一起面对,一定能战胜疾病。”
大家也可尝试以更广阔的角度了解问题的影响,要保持对前景的盼望,无论什么情况,也不要忽略在我们身边的美好事物。
7、坚决抵制消极的应对方式
以下情况务必避免:
依赖酒、烟或者是物质滥用的药物
整天处于逃避的状态,吃了睡,睡了吃
另一个极端,比如说不休息,连续的学习
心理上也远离自己的亲朋好友,将自己“自我隔离”
随意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无视个人卫生
反复地刷新闻,不断地盯着各路媒体消息等等。
当我们处在消极的生活状态中时,往往会陷入胡思乱想当中。而这些,除了会加剧我们的负面情绪,一点儿好处都没有,所以,一定要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如果以上方法没能缓解你的焦虑、抑郁情绪,您依然寝食难安,感到悲观和沮丧,或者出现食欲暴增或猛退,易怒,郁郁寡欢;睡眠失调,噩梦连连;沉默寡言,行为失控;兴趣减退或丧失;生理性症状:如食欲减退等,请与班主任或心理老师沟通。
被隔离人员应对手册
如果孩子或者家人需要隔离观察时,家长需要认识到:“隔离"期间孩子可能会因自我环境控制力被限制,而产生沮丧、焦虑情绪。又因空间封闭,没有社会支持,孤立无援的恐惧感容易扩大。其实,这些感受都很正常,它只是情绪的一种,并不可怕。孩子和家长只是需要学习如何客观面对“隔离“。
针对被隔离期间可能会出现的情绪,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1.其他同学都正常返校,而孩子自己面对突然到来的人身自由限制,可能会有暂时的慌张、不知所措。 这是很自然的反应,不必过分强求要孩子保持镇定。压抑情绪,反而会影响后续的抗压能力。
2.给自己或者孩子做一份规律的作息时间表,每日照做。稳定感对于应对未知感非常重要。谣言和耸人听闻的消息都是信心的隐形杀手,要提高警惕。理性获取官方来源的权威资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3.保持与外界的沟通,可以打电话给家人或朋友倾诉,增强信心。
隔离期间,面对一个不明朗与不确定的处境,各种的担心与忧虑也会出现。这些心情可能会伴随着“患得患失”的念头而来——比如,我中断的学习怎么办?要是我病情越来越严重怎么办?此时要尽量转移注意力,不要让这些念头持续扩张。
如果孩子很难打消这些念头,不必强求,家长可以允许孩子一面带着这些念头,一面去做其他的事,虽然会分心,但是还是要让孩子自己“动”起来。
不要总是让孩子独自坐着或躺着,让这些“患得患失”的念头始终围绕在心里。
4.当孩子有亲密的家人或朋友需要隔离治疗时,他可能会因为觉得帮不上忙而感到焦虑。但他们是可以通电话或者聊微信的,家长可以给予更多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
可以在电话里鼓励他们,倾听感受,让他们减少孤单的感觉,但不要对他们的情绪反应提供太多判断或过度解释。
5.除了食品、衣物等基本生理需求,也要提供书、音乐或电影等文艺材料,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
对他们的需求保持敏感,做到适时关切他们,但不要太夸张、也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忘记了。
6.有时候,他们会出于好意掩饰、压抑一些负面情绪,但这种方式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更孤单。所以,家长需要在接触他们的时候保持敏感,或者直接一点,问问他们的心情。
7.如果感觉到了不寻常的心理情况,不可掉以轻心,要及时联系我校专职心理老师进行干预及处理。目前网络和电话咨询是比较可行又安全的方式,有需要的家长或者学生可以在工作时间8:00-17:00可以扫下面二维码与我校专职心理老师徐沁格联系。
无论遭遇了什么,保持一种“不幸只是暂时的,一切总会好起来”的希望感是最为重要的。希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们可以在危机中成长,继而拥有更加强大的内心,愈发热爱生活。
有需要的家长和孩子可以关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心理医院”公众号,或者点击“常德市一中”微信公众号此文后“阅读原文”,免费观看专家专题讲座:
第一场讲座由张岚教授为我们带来《危机下的心理调适》
本场讲座面向全体民众
专家介绍
张岚: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和督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心理卫生中心临床心理部负责人,四川省卫健委学术带头人。曾先后参加5.12汶川大地震、富士康事件、九寨沟地震等多项心理干预工作。
讲座信息
时间:2020年1月31日 19:00-20:30
(1小时演讲,30分钟提问)
形式:线上直播
所有讲座免费观看
第一期讲座安排
第一场直播链接:https://m.xinli001.com/lesson/606(来源:常德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