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周融媒

疫情期间怎么过?常德市一中:来一场高质量的课外拓展吧!(二)

来源:法制周刊     发布时间:2020-02-24 09:52:40
摘要:一场疫情,一个延长的寒假,一次宅在家里的自我成长、自我超越的历程。常德市一中在加强新冠肺炎联防联控的同时,老师们积极开展“访学促学”,统计上报同学们的疫情防控情况,指导同学们宅在家里该做些什么,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并加以指导和督促;全体同学"停课不停学",制定学习计划,在完成规定的作业后,高品质进行课外拓展,让这个延长的寒假过得充实而有收获。以下内容摘录自常德市一中492班同学们的读书心得:温...

 

一场疫情,一个延长的寒假,一次宅在家里的自我成长、自我超越的历程。常德市一中在加强新冠肺炎联防联控的同时,老师们积极开展“访学促学”,统计上报同学们的疫情防控情况,指导同学们宅在家里该做些什么,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并加以指导和督促;全体同学"停课不停学",制定学习计划,在完成规定的作业后,高品质进行课外拓展,让这个延长的寒假过得充实而有收获。

以下内容摘录自常德市一中492班同学们的读书心得:

温厚如玉,浩气长存

——-《文化苦旅·阳关雪》有感

常德市一中492班 江宇轩

江山不负英雄泪,且把利剑破长空。

自小对沙漠戈壁就有那种奇特的情感,虽谈不上向往,却也不曾厌恶,荒漠中的漫卷黄沙,断壁残垣以及日出日落时忽然仿佛世界在此归属静止的感觉,倒也给人一种凄凉壮丽的美感。

边塞,不再有长安城的歌舞升平,大气磅礴之下,战士们厮杀时的战火,以及让人抬头间不经意发现的落日孤烟,都让人眼角不由蒙上一层水雾。

遥远的阳关古址,已经没有什么遗迹,唯有一孤独而荒落的土墩,在千百年后依然耸立,冷眼旁观一代又一代人踩过它,去纷争,去讲和,见证一个又一个朝代更替,而他也像将军手中闪着寒光的剑,像一棵棵向死而生的树,在粗砂和砾石中静默着,等待着,守护着遥远首都的太平盛世。

在阳关大雪纷至时,银装盖不住的却是每一个沙堆之下不屈的灵魂,他们手握利刃,誓死守卫九州的山河,拼杀之际,亦或是停战休整遥望皓月当空时,那疲惫的双眸中,也定然会倒映出远在故乡蹒跚的父母,或是青衣白裙在路口相送,独自掩面流泪久久不舍离去的心上人……而在这时,阳关的月也似突然带有“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蕴了,在阳关千里冰封之际,冻不住的也定然是沙堆之下炙热的灵魂,他们高昂起头颅,怒视着前方侵略者,掩藏起内心的温柔。“铁甲依然在!”“我们退无可退,身后,即是长安!”一个个不甘的灵魂,便是守卫疆土的血色长城,阳关,终是奏起了凯歌。

然而荒凉却是现在阳关的主旋律,这里没有金银财宝,也不是山清水秀,只有荒凉,无尽的荒凉,而历史,却也赋予它沉重的使命,那便是守护。

它是王朝的边界,是一切繁华外沉默的保卫者,是盾,是甲,是象征守卫的庇护之光,而一代又一代的战士们,在此前仆后继奔向敌人,奔向那未知的命运,为了遥不可及的胜利,需要数代人耗尽生命奋战不息。这里将见证稚嫩弱小的少年在敌阵中冲杀最后变成悍将,也将见证一位又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兵躺倒在沙场,化作一堆堆沙丘。但是,这个国家仍会生生不息,如同五千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

不由得由衷感叹泱泱华夏血脉中滋养出的那一抹家国情怀,为了这家,为了这国,又同时衍生出的奉献,牺牲……

千年前的将士身穿着铁衣,遥望远处南下的侵略者,百年前为了国家革命为了理想前仆后继的热血青年,仔细想来,当下又何尝不是,几十年后的人们又会回忆起现在这个国家改革的时代,多少有志青年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浪潮中起起伏伏,千年前,百年后,不同时代,相同命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愿每一位为国争战的将士最后都荣归故里,意气风发,看到妻儿们喜极而泣的眼泪和久别之后的拥抱。从此往后,晴空万里。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愿这玉门关都不度的春风长途拨涉至阳关,一路春风十里,至冬雪初融,吹至荒漠戈壁生机盎然。

而今的阳关,更像是作为一张文化名片,在九州上作为一颗孤星,这里有文化人的呻吟和将士们拼杀时的兵器碰撞声,战马的嘶鸣,马蹄的飞踏和袍泽间的怒吼。

阳关的雪越下越大,世间所有的喧嚣在此重归于平静,而连色彩最后都归于单调,似乎,只有一片踏雪的纯白。

大漠黄沙是开始,马革裹尸是结局。纷纷扬扬的雪落下之时,长安城里不起眼的地方,一朵花也飘然凋零。树下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老人抬头,一双苍老浑浊的眸子,渐渐湿润,嘴唇嗡动,始终没有说出句:

欢迎回家!

也无风雨也无晴

常德市一中492班 朱一凡

“在这个大生命中,他只是不朽生机暂时显现的一粒小分子,他是哪一粒分子并不重要,生命毕竟是永恒的美好的,他活的很快慰,这就是乐天才子苏东坡的奥秘”。

从小就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也不是很了解苏轼的一生,读到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才发现自己对这位哲学家有着深深的喜爱。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与其说是一个高不可攀的政治家、文豪,不如说是作者的一个有血有肉的朋友,的确,书里的苏轼性格黑白分明,有时固执得可爱。

苏轼哪些地方最出名呢,我想若评出前两名,便无非这两个了。

其一就是他的乐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又遇大雨,苏轼却能乐观的面对这一切,安然行走,真为乐观之人。而且苏东坡曾说过一句特别有名的话:“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是啊,你若这么想,若像东坡那样达观地看世间万物,那么一切事情都不算事,一切境遇都只是眼前之物了。

其二则是因为这些流传千古的文章。苏东坡的文章有魅力之处就在于他不是那样的追求完美,而是不受诗词字句和传统题材限制地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清新韵味。

林语堂大师笔下的《苏东坡传》,向我们展示了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一生。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他一生历经官海沉浮,依旧怀揣淡泊的态度,保持乐观的心态。他有许多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是一位诗人,一位书法家,一位画家,一个乐天派,一位士大夫,一个天真纯朴的人。

“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无论过往如何,做好当下,想好未来,努力让自己成为正面角色,当大戏落幕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笑着离开。苏东坡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思维中,其实蕴藏着不少智慧,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寻和学习。

雪尽之后再看梅

——读《文化苦旅》有感

492班皮昕妍

我终于相信,每一条走上来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跋涉的理由。

——题记

我自认为不是个爱极了书的人,但《文化苦旅》确是自小序就已令我挪不开眼了。

因为未作了解,原先只以为是个什么枯燥游记,心思都没怎么沉淀下来,草草拾起随随便便就是几眼。却只在几眼之间,就叫我怔住了。

“旅”,我向来认为是奔波而甜蜜的,是浸在跋涉中的欢愉。可秋雨先生却将之盖上一个“苦”字,一下便失去了游记原先应有的轻快,反而是“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苍老”。

如梦的小桥流水,青砖黛瓦,混着冰冰凉的月色,带着泥土味的青草香,寺庙里的和尚轻轻地念经,教室里稚嫩的目光盯着台上的女老师,信客疲倦而又跌宕的旅程,都叫我被这些村庄里不为人知的事吸引着沉迷着。这正是全部苦旅的起点,是作者“生长的土地,自然意义上的土地和精神意义上的家园”。也是我感悟的起点,心得的开始。

后来,这个常年禁锢于城市中的“山河之子”开始出逃,逃回山河大地,奔走于万里江山。他踏山踏水,过江过河,祖国的壮丽雄伟将他激得心潮澎湃,而灾难后的支离破碎又将他击得无声泪流。我被这其中碰撞的,浓重的,猛烈的情感震得浑身细颤,仿佛自己正身处汹涌的江水边感慨水天一色,天人合一,又暗道灾难过后破残悲凉;一眨眼又好似被细沙刮擦脸颊,而后借着明净的水色洗净双目;又或是飞到了干冷的东北,叹历史的兴衰,古都的破败,疲倦而荒凉。

一口气看完,只觉得心里空落落,好似千帆过尽,尘埃落定。所有壮丽的,灿烂的,辉煌的,震撼的,经时间的洗礼,经岁月的磨砺,归的归尘,化的化土。而后剩下的,或完整,或残缺,只不过都光华不在,只剩下一副苍老的模样,用那双看了太多,而终究看倦了的冷眼,俯视人间。

再接着,他踏向世界,那些仅记于历史教材上的事,都从另一个角度,被细致地展开。

我感受颇深的,是《这里真安静》。

一个僻远的,离奇的目的地——坟地。狭小,破旧,萎萎缩缩。却用一句平淡的,几乎是全无波澜的一句“纳骨一万余体”将人震得手脚冰凉,浑身发颤。那是当年侵略东南亚的“皇军”。再转头,看见那些星星点点的,紧密排列的石桩,代表着早已死去的脂粉和倩笑。

而如今那群妄想改写历史的日本人,却已久趾高气昂,将历史的屈辱与人性的冷酷全都抛诸脑后,只剩下得意洋洋。而草木掩荫的僻静深处,那处坟地更显阴森苍凉。

多么叫人讽刺。

最后,所有艰辛而美丽的旅程了结后,他开始感悟人生。就好像《天人对话》中所说,“来自无限,归于无限”。世间凡事千千万,终归看破的看破,放下的放下。漂泊数载,得以精神归结。

一场苦旅,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归向圆满。

合上书,静坐着。心里依旧是百般不得平静。

想起那句,“且挨过三冬四夏,暂受些此痛苦,雪尽后再看梅花。”

一如文化,因为苦,才愈显真。

天上星,地上河

——读《苏东坡传》有感

常德市一中492班 罗瑾钰

花了足足十天的时间看完了《苏东坡传》,读的过程不可谓不艰难,但又是那么的快乐!不仅被主人公苏东坡的经历和一些小八卦吸引,也对林语堂老先生的文笔和通达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

正如林老先生所说: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的确,苏东坡最震撼我的是贯彻他一生的乐观、务实,还有心灵、思想的自由、洒脱以至超脱。

对待政治与人民

苏轼的政治生涯可谓是大起,大落,又起,再落落落落。他一生为官,一生为民,一生都在与王安石党作斗争。暂且不谈王安石等人的变法是否合理,也不谈苏、王俩人谁对谁错,仅就苏东坡敢于与权高位重的宰相相逆而行,向心胸狭窄、拉帮结派的小人宣战,是得有多大的勇气和才智啊!不屑于官位,不贪于权力,总是务实地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主政杭州时,解决杭州的供水问题,疏浚西湖,修建苏堤、三潭映月,给中国地图上留下来了一颗闪亮的明珠,并且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与水灾饥荒战斗,解救难民。我不能不被他不畏小人、敢于斗争、一生为民的态度震撼!

面对死亡

我发自肺腑地敬佩苏东坡,他面对近在咫尺的死亡,依然说出:“西天极乐也许有,来生也许有,但是勉强求取就错了。”笃信佛教的苏东坡乃至到最后临死一刻依然没有为经教所困。不害怕死亡,不强求往生极乐、无怨无悔,坦然达观!我做不到,至少现在是这样。我害怕死亡,最近的新型冠状肺炎来势汹汹,在明知道我没有出门是不会感染的情况下,只要我鼻塞、喉咙些许有点疼,因为紧张而吓的心跳加速的情况,我就会害怕到睡不着觉。我每次都会想:我还只有十几岁,死了太不值了!面对死亡,苏东坡竟有如此洒脱的态度,世上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对待生活

林老先生评价他是秉性难改的乐观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散文作家,新派画家,伟大的书法家,酿酒的实验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除此,他更是上能与文人谈诗论画,下能种地务农。他面对逆境时,依然是胸怀古今,傲人独立,没有丝毫挫败感。自怨自艾,借酒消愁,一个正常的失败者的影像为什么在苏东坡身上没有一丝踪影?“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岀无有,冬无碳,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唯有一幸,无甚瘴也。”被流放到海南,既便如此,他依然充实地度过每一天,没有墨,自己研,教教儿子,散散步。名冠天下的大文豪居然是个美食家兼厨子,会种菜,会酿酒,会研墨,唯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会这样自信,这样接地气。喜爱酒却不酗酒,喜爱美食却又云淡风轻,种地务农却又有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这正是苏东坡对待生活的态度!

诚如林语堂所言:苏东坡的精神在下辈子,成为天上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维持众生万物!他就是以不朽、美好的名称存在着,以高尚的态度激励着我、震撼着我!

人文宣言,千年杭州

——读《文化苦旅——杭州宣言》有感

常德市一中492班 胡绪涵

宣言的内容,很复杂,又很简单:关于美丽,关于自然,关于生态,关于人间。

——题记

西湖是江南美的象征,杭州意蕴的灵魂,可当杭州因为岁月的流逝陷入生态危机,西湖之美也就变成了淒艳的美,所幸,有这么一批人救杭州,救西湖,救钱塘于水火之中。九世纪二十年代,大诗人白居易认真研究杭州水利的“蓄”和“泄”,指挥湖中工程,用泥土和砖块续写不朽的诗篇;十世纪吴越王钱繆治国先治水,尽其所能修筑海堤和闸口,以民众的福祉为重,建设了一个安静富足的民生环境;十一世纪苏东坡来到杭州,挽救西湖,他筹集工程款项,制订行为方案,为杭州的生态与自然作贡献,自此杭州因这些人的共同努力容光焕发,散发出极度气韵,又在不久之后成为了南宋的国都。

极度的繁华,极度的丰富,极度的奢侈,又加上极度的文雅。杭州由此被撑出了极度之韵,西湖随之也极度妩媚。

然而,这种精彩也容易给人造成误会,以为这一切都是天造地设,本来就应该这样。很少有人想到,全部的精彩都维系在一条十分脆弱的生态茎脉上,就像一条摇摆于污泥间的荷枝,支撑着田田的荷叶、灿烂的荷花。为了救护这条时时有可能折断的生态茎脉,曾经有多少人赤脚苦斗在污泥塘里。这种在污泥塘里苦斗的场景,当然不是马可·波罗所能想象的。

相比之下,现在中国很多地方有点儿做坏了。总是在古代文化中寻找自己这个地方可以傲视别的地方的点点滴滴的理由,哪里出过一个状元或进士,有过几句行吟诗人留下的句子,便大张旗鼓地筑屋刻石。如果出了一个作家,则干脆把家乡的山水全都当作了他的作品的插图。大家全然忘了,不管是状元、进士还是作家,他们作为文化人也只是故乡的儿子。在自然生态面前,他们与所有的乡亲一样谦卑和渺小。

大诗人在这里用泥土和石块作诗,把笔墨吟诵都交给小诗人。他自己的诗句,只是躲在水草间、石缝里掩口而笑,绝不出声,以防小诗人听见了颓然废笔。

钱镠这个人的存在,让我们对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念产生了一些疑问。他,不是抗敌名将、华夏英烈,不是乱世枭雄、盛世栋梁,不是文学泰斗、学哲圣贤,因此很难成为历史的焦点、拜师的楷模。他所关注的,是民众的福祉、一方的平安、海潮的涨落、湖水的浊清。为此,他不惜放低政治上的名号、军事上的意气。

余秋雨先生在文中将这些前人和今天的建设者为杭州的生态作出的努力,看作一个贯通千年的人文宣言。杭州能拥有这般自然生态之美,多半得归功于这个千年宣言,宣言是为了保护所爱的土地;宣言是为了召集更多的人爱护自然,为自然与生态出一份力。这份复杂却又很简单的宣言,震撼着所有人的心灵。

文中最后一段话让人醍醐灌顶:“如今的杭州呈现出了一个贯通千年的人文宣言。这个宣言曾经由钱镠亲自指导,由白居易、苏东坡参加起草,由白娘子从旁润饰,又由今天的建设者们接笔续写。宣言的内容,很复杂,又很简单:关于美丽,关于自然,关于生态,关于人间。”

感受,自然是有的,可一提起笔,就感到思绪纷杂,不知道如何用言语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许这就是余秋雨散文的魅力吧,品读时给人以美的享受,回过头来却又感到缥缈,神秘了。

责任编辑:刘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