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周融媒

“规矩人”的规矩经——记常德市强制戒毒所政治处组织人事科科长聂祝春

来源:法制周刊     发布时间:2017-07-13 12:13:44
摘要:“讲规矩”是近来的一个高频词。6月19日上午,在常德市强制戒毒所,51岁的聂祝春向记者讲述自己27年的从业经历,2个小时里,他说的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讲规矩。和一些务虚的政治学习心得所表述得不一样的是,聂祝春无疑多了一份接地气的坦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名牌大学生,到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政治处组织人事科科长,聂祝春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规矩人”的养成史。学做规矩人1990年8月,从南京大学毕业的聂祝春来到了常德...

“讲规矩”是近来的一个高频词。6月19日上午,在常德市强制戒毒所,51岁的聂祝春向记者讲述自己27年的从业经历,2个小时里,他说的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讲规矩。

和一些务虚的政治学习心得所表述得不一样的是,聂祝春无疑多了一份接地气的坦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名牌大学生,到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政治处组织人事科科长,聂祝春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规矩人”的养成史。

loading...

学做规矩人

1990年8月,从南京大学毕业的聂祝春来到了常德市劳教所(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前身),当时单位基建工作正在扫尾,一间尚未拆除的工棚便成为他和另两名大学生的落脚点。

“那时候还真不觉得条件艰苦,只是一门心思想多干点事。”聂祝春当时分配到入教队做内勤工作,精力充沛的他很快瞄准了所里一套新配置的广播系统。

“当时没有人会用,就闲置着。”聂祝春一腔热血地认为,这样好的设备就应该拿出来用于活动、学习。于是,他便自作主张拿出来进行调试。没想到的是,设备居然出了故障,怎么也调试不好。

“后来到处请人修理,花了一些钱,都是自掏腰包。”挨了批评的聂祝春当时还觉得好心办坏事的自己挺委屈的,后来才想明白,不管做事的出发点如何,不按规矩办事终归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件事给聂祝春的为人处事敲了一下警钟,另一件事则让他真正对“规矩”一词有了深切的认识。

那是1992年,单位办的纸厂需要在河南购买相关设备,聂祝春和一名财务人员受命前往。“5万元现金装满了一个牛津大包,一路都是人提着走。”或许是担心财产安全,单位领导将一把警用枪械配给了聂祝春。

终于到了河南的设备厂家,晚上住在厂招待所的聂祝春放松了心情,坐在床上便拿出枪械对着同事显摆起来,从未有过枪械训练的他东摸西瞄,浑然不知此时的枪械已被他上膛,而枪匣子里是满满亮晶晶的钢珠弹。

“现在想起还是后怕,万一扣了个板机,后果难测啊。”多年后,聂祝春第一次提及此事,仍对自己年轻时的轻率与莽撞无比懊恼。

从那时起,要做规矩人,是他对自己做人做事的一个交待。


专做规矩事

上午7:00至9:00,市公安局,查验公招考生身份,进行考生体能测评。

9:30—12:00,为迎接市委组织部谈心谈话活动做准备工作,制定相关方案。

下午2:30—5:00,与劳务派遣公司接洽,联系增派临聘人员。

晚上8:00—第二天上午8:00,值班,督促各大队夜间值班巡查工作。(每12天一次)

6月12日,在聂祝春的工作日志上记录了他很平常的一天。从2005年至今,聂祝春在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政治处组织人事科呆了12年。每一个工作日,他都被这样类似的事填充着。

“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细致活儿,工作多事情杂,但很有意义。”聂祝春称自己很喜欢现在的工作和目前的状态。“这是一个讲规矩做实事的岗位,做好了,对于我们强戒所的工作,对于我们的戒毒事业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为了将有成绩、有能力的干警真正用到实处,2010年,强戒所进行了一次中层骨干大调整,采取竞争上岗方式,按照“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进行干部选拔任用。

“当然,这一切必须先要有一个周密详细的实施方案,既要符合上面的政策,也要切合单位的实际情况。”为此,按照所党委指示,聂祝春做了一个相对详实的初步方案,经所党委初审后,下发各支部民警学习讨论,并广泛征求意见;然后综合收集到的意见,对方案进行修订完善,报所党委审阅之后,再次下发各支部学习和征求意见。这样来来回回三、四次,整个方案扎扎实实做了一个多月。

而这个相当繁琐的过程,却让聂祝春却觉得意义非凡。“这样反反复复征求基层意见,绝不是简单地走过场;实际上,这既是征求意见,更是深入而广泛的学习宣传。组工部门要守规矩,同时引也导全体民警学规矩,懂规矩,按规矩办事。应当让基层民警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正确的应当采纳,错误的应当引导和纠正,达到思想统一。”

前面不怕麻烦,后面就不会有麻烦。实施方案做扎实了,以后实施就会非常顺利。在聂祝春看来,组织人事工作的精要莫过如此。由此,在随后的2013年,强戒所又进行了一次人事调整,同样得到了大家的赞许。


教人守规矩

1999年之前,聂祝春一直在劳教所一线担任劳教人员的管班民警。学法津出身的他性格温和,为人宽厚,一度让人担心他无法管教好那些桀骜不驯的学员。

当时,单位的菜地在围墙之外,不在监控范围内,谁来监管打理菜园的学员成为领导头疼的问题。跑了怎么办,谁负责?

聂祝春不怕这事儿,他觉得,劳教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人守规矩,学会遵守社会共同的准则,如果学员真的跑了,那是我们管教民警的工作没有做到位。

他主动揽了这件事,选定的学员居然也真的老老实实地做事,与在围墙之内一样遵规守纪,一点也没有犯错,直到最后解除劳教重新回归社会。

这背后,其实是聂祝春无数次的讲道理,做思想工作。“规矩的养成不是一天的功夫,从被迫到自觉,需要的是耐心与信任。”

当然,和风细雨式的教育并不适合每一位学员。聂祝春深知,严厉的监管手段同样需要铁腕的执行者。

于是,戴眼镜的文弱书生也有身带两幅铁铐独自追逃的经历。那是在1995年,劳教所下属德山纸厂一名劳教人员脱逃,经仔细调查,确定已经逃往广东东莞。由于当时警力不够,单位仅派聂祝春一人前往东莞进行抓捕。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抓捕工作很顺利,但独自押送回来的过程之艰辛让聂祝春至今记忆犹新。

“先坐公交从东莞到广州,再转火车从广州到长沙,最后坐公交从长沙到常德,两幅铐子把我们牢牢连在一起,饿了就吃盒饭,一路上不敢有丝毫松懈,不回到所里决不松开手铐。”聂祝春完成了任务,用另一种方式教育学员守规矩。(记者:  徐志雄  通讯员: 杨永松  徐珊珊)

责任编辑:刘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