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周融媒

【清明祭】我以低碳祭父亲

来源:法制周刊     发布时间:2020-03-19 12:08:33
摘要:清明节前夕,原计划携妻儿回湖北老家祭祖,因疫情未过湖北还是一个节点,我没有成行。当千家万户都在出行扫墓祭祀,缅怀先人的时候,我在常德一边工作一边抗击疫情,用这样的方式遥祭父亲。父亲去世已16个年头了。那年冬天,哥哥从北京,我从湖南匆匆赶回老家时,老人家已躺在老家的堂屋里,我和哥哥握着爸爸冰冷的手,一夜也没有将他暖过来。为父亲的下葬问题,哥哥与我跟老家村子里的长辈们有过激烈争执。他们执意说,父亲唯一的...

 

清明节前夕,原计划携妻儿回湖北老家祭祖,因疫情未过湖北还是一个节点,我没有成行。当千家万户都在出行扫墓祭祀,缅怀先人的时候,我在常德一边工作一边抗击疫情,用这样的方式遥祭父亲。

父亲去世已16个年头了。那年冬天,哥哥从北京,我从湖南匆匆赶回老家时,老人家已躺在老家的堂屋里,我和哥哥握着爸爸冰冷的手,一夜也没有将他暖过来。为父亲的下葬问题,哥哥与我跟老家村子里的长辈们有过激烈争执。他们执意说,父亲唯一的两个儿子都送到了部队,哥哥在部队是正师级干部,应该让他土葬,看谁敢来上门做工作。但最后,我跟哥哥极力坚持,把父亲火化。

几年来,从部队到地方,每年清明节,我都没有亲自到父亲的坟前祭拜。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忙,但更多的,是我以为,只要在心里存乎祭祀之心,并不一定非要辗转几百公里亲到坟上一烧。偶尔春节回家,乡亲们时常向我传达一些信息。一些钱包鼓起来的人,借清明祭祖之际大操大办,以尽“孝道”。有的成捆地烧纸钱,成箱地放鞭炮;有的请风水先生选“风水宝地”,大兴土木,甚至不惜毁庄稼、占良田,为先人建造豪华阴宅;还有的请端公、道士,打斋醮,做道场,祈求祖宗为子孙赐福。把清明这个天晴地明的好时节闹得乌烟瘴气,不仅污染了空气,也污染着社会风气。对此,我总是一笑了之。

愚以为,不烧纸钱不放鞭炮,一束鲜花献墓前。或于先人墓前默坐以寄哀思,或向子孙讲述祖上美德以励后人,既文明庄重,又典雅节约。 借扫墓之际,在祖宗坟旁栽棵树。一人栽下一棵树,众人留下一片林。祖德心中记,绿树荫子孙,给清明节留下一道亮丽的风景。 身在百里千里之外的人们大可不必风雨兼程地赶回故乡上坟祭祖,可于清明那天携带家人到郊外或就在家中摆一束鲜花,斟一杯美酒,望家乡遥而祭之,既可免长途奔波之劳,也不失对祖宗的怀念与祭奠。《论语》名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沿袭上千年的清明节,既寄托着每个家庭对先人的缅怀,同时作为民俗传统和集体仪式,它又承载着定期维护并擦亮历史记忆的文化功能。 随着低碳时代到来,让清明节低碳化,是一种必然且必须的正确选择。“低碳清明”与文化传统概念中的清明并不矛盾。民俗最能表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但民俗也不是古已有之、一成不变的。清明节相传始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至唐代方固化为民间习俗,在此后漫长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加入了扫墓、踏青、郊游、戴柳、蹴鞠、荡秋千等风俗乃至体育文化娱乐元素。如果把源远流长的民俗比作一棵万古长青之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因时而变、在因循传承中屡有创新,就是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活水源泉。

今天我们接过清明这面民俗旗帜,赋予清明以低碳意义,打造“低碳清明”,既是为民俗传统催发新枝新芽,也是对老祖宗传下的青山绿水壮美河山负责。何乐而不为呢?!(作者:常德统战部 聂鹏)

责任编辑:刘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