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诈骗案件层出不穷,许多人因轻信对方虚构的身份、背景而遭受财产损失。在维权过程中,受害人要在发现自己被骗的第一时间固定相关证据极为关键。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恋爱诈骗的特征和总结受害人固定证据的方向,帮助大家在面对类似情况时更好地保护自己。
一、恋爱诈骗的特征
1. 虚构身份与背景
恋爱诈骗者通常会伪造自己的身份和背景,以增加受害人对其信任。例如,(2022)云2622刑初111号案,闫某某谎称自己父亲是高官,自己是“斯坦福博士”,持续向受害人塑造成功人士的形象,诱使对方放松警惕。(2019)浙0205刑初87号案,胡某某对受害者灌输自己有“神通”、能处理“鬼神”之事的能力,取得受害者信任。
2. 编造急需用钱的理由
诈骗者常以紧急情况为由多次借款,比如家人生病、个人遭遇困境等。如闫某某分别以“朋友赌博需要周转资金”“家人逼婚”等借口,向多名受害人多次借款。而“海淀法院发布婚恋交友诈骗六大典型案例之六:葛某诈骗案”葛某则以做生意、看病等理由频繁借款,直到受害人意识到异常为止。
3. 缺乏还款意图
恋爱诈骗中的“借款”通常不具备真实还款意图,款项到手后多用于个人挥霍,而非当初所称的用途。骗子明知自己无力还款,却通过种种借口不断拖延还款,甚至承诺“结婚后还款”来稳住受害人,以达到非法占有的目的。
二、固定恋爱诈骗证据的关键点
1. 保存聊天记录和通信内容
聊天记录、短信和通话记录是恋爱诈骗案件中最为直接的证据。受害人要将借款前后双方的对话截图留存,特别是涉及对方的“借款”理由、个人背景等描述的内容,以便证明对方存在虚构事实的行为。
案例示例:闫某某案中,受害人提供了闫某某通过微信联系时的聊天记录,闫某某谎称“父亲被调查”“奶奶去世”等情节清晰展现其虚构身份、编造事由的行为,这为法院认定诈骗提供了有力证据。
2. 保留转账记录及借条
每次的转账记录可以证明“借款”的金额和次数,特别是使用银行转账或第三方支付平台时,可以帮助法院确定金额的真实性。此外,若有借条或欠条的签署,也应保留原件作为证据。如果对方拒绝出具借条,已构成警示,应提高警惕。
案例示例:葛某案中受害人林女士的银行转账记录显示多次大额转账,这一证据充分说明了“借款”的发生情况,且转账金额显著超过日常恋爱开销,使法院对诈骗行为有了进一步认定。
3. 保留其他支付凭证
除了转账记录,如果有其他形式的支付,如现金支付,尽量在对方借款时录音或留下文字凭证(如短信、电子邮件等)以备不时之需,便于之后核实和追查。
4. 整理和提交证人证言
在恋爱诈骗案件中,受害人身边的亲友往往知晓部分情况,可以为案件提供证人证言。例如,家人或朋友在对方借款过程中知晓部分细节,可以提供证明,以佐证受害人的陈述和证据。
5. 及时报警、提供资料
当意识到被骗时,受害人应第一时间报警,并提供全部证据资料。在恋爱诈骗案件中,警方的早期介入往往有助于追查到对方的真实身份和资金流向,并能防止对方继续骗取其他人财物。
三、案例启示:如何识别和防范恋爱诈骗
1. 审慎对待“借钱”请求
恋爱关系中的借款行为并非不可,但应注意借款金额和频率。如果对方一再以紧急情况为由借钱,则应保持警惕并核实对方的说辞,避免掉入恋爱诈骗的陷阱。
2. 深入了解对方真实信息
恋爱关系不应建立在一方的片面描述上。面对涉及到经济往来的恋爱关系,受害人有权了解对方的真实信息。在高风险情境下,通过社交平台或第三方信息核实对方的背景,防止被虚构的身份迷惑。
3. 警惕“大额借款”与“频繁借款”
诈骗者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内以各种理由借款,数额渐增,逐步达到“数额巨大”。如同北京葛某案,频繁大额转账已超过恋爱正常开销,应格外注意。
四、结语
恋爱诈骗不仅对受害人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带来长久影响。面对恋爱中的“借款”行为,受害人应保持理性、慎重的态度,注重固定各类证据,防止感情与经济纠葛混淆。在遇到恋爱诈骗行为时,第一时间通过法律手段维权,以免给自身带来更大伤害。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理性看待感情与财务问题,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来源:芙蓉律师事务所
作者:一言家庭律师团队
编辑:邱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