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周融媒

渔父故里:追忆一座百年不朽的丰碑

来源:法制周刊     发布时间:2017-04-29 22:52:31
摘要:1905年,日本东京,华兴会部分成员合影。黄兴(前排左一)、胡瑛(前排左二)、宋教仁(前排左四)、章士钊(后排左一)宋教仁遇害百多年,因为复杂的历史原因,盖棺论不定;也因其特出的历史贡献,人们对他的研究连绵不断。已先后出版相关著作41部,发表论文200多篇。笔者将一个多世纪中外宋教仁研究情况梳理,简述。过去百年,自发展开,断断续续,三起两落1913年,宋教仁血染共和,全国震惊,一时间报刊发表的回忆,纪念文章可谓...

QQ截图20170429215950.png

1905年,日本东京,华兴会部分成员合影。黄兴(前排左一)、胡瑛(前排左二)、宋教仁(前排左四)、章士钊(后排左一)

宋教仁遇害百多年,因为复杂的历史原因,盖棺论不定;也因其特出的历史贡献,人们对他的研究连绵不断。已先后出版相关著作41部,发表论文200多篇。笔者将一个多世纪中外宋教仁研究情况梳理,简述。


过去百年,自发展开,断断续续,三起两落


1913年,宋教仁血染共和,全国震惊,一时间报刊发表的回忆,纪念文章可谓铺天盖地,数不胜数。整理出版原著七部,资料集六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13年中国国民党印发的《宋遯初先生大政见》,政新书局出版的《宋教仁先生集》和徐血儿、邵力子编的《宋渔父》,湘西哀时客编的《渔父痛史》以及1920年桃源三育乙种农校印发的《我之历史》等。为以后的宋教仁研究聚集积累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其时影响最大的要数孙中山的诔词“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和挽联:“三尺剑,万言书,美雨欧风志不磨,天地有正气,豪杰自牢笼,数十年季子舌锋,效庄周索笔;五丈原,一杯土,卧龙跃马今安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洒几点苌弘血泪,向屈子招魂。”这简短的90个字,客观地概括了宋教仁的历史贡献,公正地评价了宋教仁的历史地位,应当说可以算作对宋教仁的盖棺论定。然而不久后孙中山错误的总结二次革命失败的教训,归咎宋教仁。时任国民党宣传部长的戴季陶更是颠倒黑白,把辛亥革命的历史功臣宋教仁诬为革命的“第一罪人”,将其打入“冷宫”,宋教仁研究也随之偃旗息鼓。


冷落20多年之后,1942年9月,时任立法院代院长的覃振在《时代精神》第6期发表《宋教仁先生殉国记》,从新引发了人们对宋教仁的怀念和研究,但因时局的动荡与变迁,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宋教仁关注的人们不多,学者更少,产出的成果寥寥无几。仅有大陆学者陈旭麓和台湾学者吴相湘的研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1961年华东师大教师陈旭麓在《历史研究》第七期发表的《论宋教仁》,是新中国学术界首次对宋教仁进行的专题研究。1964年台湾学者吴相湘出版《宋教仁传》,以史为凭,史论结合,首次全面评价了宋教仁的一生。稍后,一场“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在大陆再次将宋教仁卷入“冷宫”。


千秋功过,自有后人公正评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于佑任当年期待的良史终于出现。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宋教仁的思念与思考。宋教仁研究第二次冷落近二十年之后,进入了一个持续高涨的新时期。关注的学者众多,研究的领域扩大,涌现的成果丰硕。从1980年到辛亥百年的30年间,出版著作13部(其中原著与资料集各3部,专著5部,文学著作2部),发表论文167篇。召开专题研讨会多次。


三中全会后著名史学家,湖南师大原校长林增平教授率先提出了要重新研究和评价宋教仁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林教授访问日本,即与日本宋研学者松本英纪等切磋探讨,并收集带回不少珍贵资料。对宋教仁研究的展开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受其影响,他的研究生,现首都师大博导著名宋研专家迟云飞教授,80年代初就开始专注宋教仁研究,分别于1997年和2010年出版《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宋教仁思想研究》两本专著,是这一领域迄今最有影响力的成果。


1980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校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宋教仁日记》,1981年华东师范大学陈旭麓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宋教仁集》,1986年岳麓书社出版徐血儿等编的《宋教仁血案》等书籍,为开展宋教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特别是2008年由知名宋研专家、湘潭大学博导郭汉民教授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湘文库版《宋教仁集》,在此前已出版的宋教仁原著基础上,补入了新发现的宋教仁文稿26篇,修订注释160多条,是目前最完善的宋教仁全集。


1981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陈旭麓、何泽福合著的《宋教仁》则是新中国第一部宋教仁研究专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了宋教仁的一生。


宋教仁故乡桃源的领导和学者,对宋教仁研究的持续深入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带动作用。1985年和1987年,桃源县政协先后两次组织了带有国际性的宋教仁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日本学者松木英纪、片昌芳和美国学者普莱斯以及国内著名史学家林增平等众多知名专家与会研讨,编集出版了资料专辑,充实了宋教仁研究的资料文库。还派出桃源县政协原副主席、宋教仁的孙女宋奇璋等人参加北京、上海等地的研讨活动。开展对外交流合作。1992年桃源县政协原副主席李元灿编著,国际展望出版社出版的《宋教仁传》,不仅全面介绍了宋教仁的生平事迹,且首次对宋教仁的家世源流和许多口口相传的宋教仁少年轶事作了考证和整理;1997年岳麓书社出版的由桃源政协原学委主任马志亮主编的《喋血共和》,收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丰富了宋教仁研究资料文库。本世纪初桃源县作协主席罗永常先后创作出版了《间岛风云》和《血祭共和》,首次用文学形式再现了宋教仁的光辉业绩。


近期四年,组织推动,高潮迭起,成果多多


以辛亥百年为起点,近四年的宋教仁研究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推动,有明确目标,有规划展开的新时期。与过去相比有四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从自发展开到组织推动,研究的力度加大。


辛亥百年时,常德市纪委退休老领导谢春开同志发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宋教仁研究学术团体“宋教仁常德研究会”,受其影响,两岸六个宋教仁学术研究组织先后建立并积极开展宋教仁研究活动。2011年10月,宋教仁常德研究会在常德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两岸宋教仁学术高层论坛”,吸引了两岸29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其中博导有13名)与政要名流(有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刘晓、台湾文联主席、两岸和谐文化协进会会长陆炳文、台湾新党前主席谢启大等)近百人到会参与研讨。此后不到四年,两岸宋教仁研究会组织的专题研讨会与学术交流会达10次之多。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耿云志,国际导航与运动控制科学院院士蔡自兴,华中师大原校长章开源,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所前所长陈三井,台湾政治大学校长张京育等两岸学界泰斗也先后参与其中……研究成果源源不断,粗略统计四年中出版著作13部(宋研会直接组织编著的《宋教仁》、《宋教仁论文集》、《宋教仁诗联鉴赏》、《宋教仁连环画》、《宋教仁颂》和《宋教仁精神研究》六部,均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另有2011年8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宋教仁自述》,崇善著2012年2月当代出版社出版的《民国义会迷宋教仁》、张耀杰著2012年8月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宋教仁》,张晓波著2013年4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民国开端 宋教仁评传》,金满楼著2013年6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退潮的革命 宋教仁的1913》,陈晨编2014年1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宋教仁轶事》等。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由宋研会组织撰写的40多篇)。湖南、上海、江苏、辽宁、香港等地十多家电视台制作播放宋教仁专题片和专题讲座二十多次。


二是从各自为战到协作攻关,研究领域拓宽。


宋研会建立后,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了重点课题的协作攻关。针对宋教仁一个世纪盖棺论不定的难题,宋教仁常德研究会、湖南文理学院宋教仁研究所和桃源县宋教仁研究会三家联合协作,开展“宋教仁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地位”的课题研究,推出的成果2013年入选在台北和上海举办的两岸宋教仁学术研讨会并在两地大会发言,得到两岸专家学者的认同。湖南文理学院宋教仁研究所和桃源县宋教仁研究会联合申报的“渔父精神”研究获得省级社科课题立项,研究成果合成《宋教仁精神研究》一书,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有组织的推动不仅使学术研究不断深入,更使研究应用的领域不断拓宽。桃源县宋教仁研究会继协助湖南卫视、凤凰卫视、湖南经视和金鹰纪实制作播出四部宋教仁专题片后,又协助广东奥梦文化传播公司筹拍《宋教仁》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并均已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立项。


三是从理论研究到服务社会,研究效果明显。


注重开展宋教仁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近几年,迟云飞、高金喜、刘泱泱、傅国涌等知名宋研专家,应多家电视台邀请,出镜请述宋教仁,特别是浙江学者傅国涌在湖南教育电视台做的“绝版宋教仁”电视专题讲座,精辟、深透,广为传播。


2012年桃源县宋教仁研究会组织编写出版的《宋教仁》,首次以通俗故事解读宋教仁,填补了宋教仁研究宣传领域缺乏通俗读物的百年空白。2013年获得常德市第七届社科成果奖,2014年初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推荐并通过湖南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审定,列入农家书屋采购书目,国家一次采购14800册配送农家书屋。电视讲座的播出、通俗读物的发行,让值得传承的“渔父精神走出学者的研究书斋,变成了大众的精神食粮”。


四是从学术探讨到两岸交流,研究影响深远。


借助宋教仁学术研究平台,近几年两岸宋研学者与“粉丝”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密切。2011年“首届两岸宋教仁学术高层论坛”之后,宋教仁常德研究会两次应邀组团赴台参访,与台湾宋教仁研究会洽谈合作已达成“信息沟通、基础共建、科研互助、课题协作、学术交流、成果分享”六点共识,并联合在台北和上海成功地举办了两次宋教仁学术研讨会。


  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和两岸交流的发展,宋教仁学术研究必将引起人们更多地关注。2013年3月9日,台湾两岸和谐文化协进会会长,世界粥会宋教仁学术研究中心主任陆炳文先生在台北“两岸纪念宋教仁为国捐躯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讲:“如果有人说今日两岸关系步入和平竞合,最大公约数是孙中山思想;那么我要说,未来两岸关系发展走向和平统一,最小公倍数是宋教仁精神”。宋教仁一生的梦想,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奋斗,就是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两岸和平统一,实现民族复兴,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期盼。宋教仁精神,特别是他义无反顾的爱国精神是两岸推崇的中华民族精神。2013年12月6日,人民日报《环球人物》第32期载文提醒“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不应该忘记值得传承的渔父(宋教仁自号渔父,笔者加注)精神”。基于渔父精神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傅国涌先生在桃源调研时曾对笔者说:“宋学将成为中国未来一门显学”。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宋教仁的关注和研究会越来越多,从而会使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精华的宋教仁精神得到进步传承与弘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起到(像陆炳文先生说的那样)更加积极的作用。(作者系桃源县宋教仁研究会顾问钟发喜)


责任编辑:刘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