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周融媒

常德名医榜|快乐的“迎新”天使——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张书婵侧记

来源:法制周刊     发布时间:2020-05-12 11:29:04
摘要:每个孩子小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梦,有的长大了想当老师,有的想当消防员,也有的想做警察……,喜欢看叔爷爷行医治病的张书婵从小就爱上了这份救死扶伤的伟大职业。出身农门的张书婵,父母都是庄稼人,家里经济不好,从小乖巧懂事的她最直接的想法就是想成为一名老师。机缘巧合却学了医学专业,她说,小的时候只是看叔爷爷行医治病感觉好奇就爱上了这身“白大褂”,后来在学校熏陶久了,越来越能感受到了这份职业的神圣。毕业后,张书...

每个孩子小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梦,有的长大了想当老师,有的想当消防员,也有的想做警察……,喜欢看叔爷爷行医治病的张书婵从小就爱上了这份救死扶伤的伟大职业。

出身农门的张书婵,父母都是庄稼人,家里经济不好,从小乖巧懂事的她最直接的想法就是想成为一名老师。机缘巧合却学了医学专业,她说,小的时候只是看叔爷爷行医治病感觉好奇就爱上了这身“白大褂”,后来在学校熏陶久了,越来越能感受到了这份职业的神圣。毕业后,张书婵如愿成为了一名医生,还是一名妇产科医生。

现在,张书婵是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的副主任医师,每年她亲手迎接200多个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

“想想觉得这是个‘喜庆’的事,来医院是一个人,回去的时候变成两个人,有时还是三个人。”张书婵面带微笑地说,每每看到母婴平安就是她最欣慰和快乐的时刻。

忙碌的张书婵

贴心和善 待患者如亲人

“说话要温柔,待患者要和善。”张书婵的叔爷爷是当地盛名的儿科医生,儿科通俗称为“哑科”,和小孩打交道就需要医生十二分的耐心。叔爷爷时常挂在嘴边的教导张书婵一直没有忘记。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张书婵面对患者说话轻言细语,不急不躁,帮不方便的孕妇上检查床,扶年长的患者做检查。药物怎么吃,下次做检查时间,回家要注意事项都是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患者倍感亲切。“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娃娃好和气的。”张书婵的工作态度经常获得患者们的称赞。23年来,张书婵面对患者还是一如既往的贴心和善,待病友如亲人。

多年来,张书婵见证一个又一个的小生命的诞生!守护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圆满!在日月星辰的见证下,张书婵也收获到每一次接生后的欣喜。

岁月如梭,转瞬之间23年过去了,已过不惑之年的张书婵称呼也从阿姨转换成了伯伯,更有甚者称呼其奶奶。

张书婵告诉记者:“有一次走在大街上,遇到一个带着孩子的妇女到我面前打招呼,对着孩子说快叫阿姨,就是这个医生阿姨接生的你,是第一个看到你的人……”。在后来的日子里张书婵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称呼也从阿姨变成了伯伯,又变成了奶奶。

看着这些个健康的又陌生的孩子,张书婵的心中充满了幸福感!从医以来,张书婵一直认为,来到自己面前就诊的患者,就是有缘人。要多和孕妇静心聊聊孕期的顾虑,让她们喜欢上我,能和我说说孕期的问题,能按照指导配合孕期的管理。在产房陪伴临产的孕妇家常里短缓解疼痛压力顺利分娩,在手术台娴熟操作让孕妇安心,家属放心。让我这个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人陪伴她们身边,度过这段人生重要的时期。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

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23年,年均接生婴儿200多个,至今共接生婴儿近5000。张书婵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每当有人赞誉她的“丰功伟绩”时,张书婵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

一次,两次;一年,两年……也许很多人都能在自己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可是,想张书婵这样23年如一日的却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多年的工作经历,张书婵也遇到不少的有“缘”人。

20年前,张书婵挺着大肚子在病房里准备生产,没想到还遇到了自己的患者黄老师,和自己一同生产。“真是有缘呀!”张书婵惊叹道。产后张书婵还在病房里教其她产妇如何快速恢复。还有一次,正在坐诊的张书婵接待了一位妈妈陪着女儿来做产检的。当那位母亲看到张书婵的时候惊呼道:“张医生是你呀,当初我的孩子就是你接生的,没想到现在我女儿怀孕了又是遇到你来给做产检,真是太巧了!”

除了这些有趣的巧合外,经常上手术台的张书婵难免也会遇到一些惊心动魄的事。

2013年,张书婵遇到一个凶险性前置胎盘的二胎产妇,胎儿的胎盘长在了上次剖宫产的切口处,这样的情况对产妇十分危险,容易引起大出血,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切除子宫保命。术中不出所料地出现大出血,为保证患者生命,张书婵果断切除患者子宫,保下母子安全。

多年来,张书婵一直保持着手术前亲自到病床前查看产妇,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对产妇进行全面、准确地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和预防措施。手术中婴儿应如何娩出,如何使用药物让子宫收缩得更好,如何避免产后出血……种种可能遇到的情况,张书婵在脑海中一遍遍预演,尽量做到万无一失,不让患者及家属有“痛苦”,也不给自己留遗憾。

团队合影

对患者“尽心”和对家人“粗心”

平时张书婵喜欢看些医疗剧,《产科医生》、《妇产科男医生》、《医者仁心》、《急诊风云》等她一部不落。“从中会有一种共鸣,其实绝大部分的医生都是巴不得患者好。”张书婵说。给产妇做手术,她总是慎之又慎,力求把手术做到最好,在保证医疗安全的情况下,她希望让患者以最少的费用获得最好的治疗,最大程度减少创伤。

“很多专业名词他们听不懂,但他们却能感觉到医生是否尽心。”张书婵把患者当朋友、当亲人,这样距离感就少了很多,她与患者的关系因此也一直很融洽,更多的病友亲朋来找她看诊。

相较于对患者的“尽心”,对待家人张书婵多少有些“粗心”。在医院时,她不是坐诊就是在产房或者手术室,即便不忙的时候也去病房查看病人的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查病历,指导年轻人。回到家中,还是一如往昔地把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工作,时常学习专业知识。常年的忙忙碌碌,女儿的家长会基本没去过;节假日没有完整休息;全家集体出游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女儿报高考志愿是坚决不要学医。

“对家人,我有太多的愧疚,同时也感谢他们的包容与理解。”张书婵说,选择了做医生就选择了不规律的生活,选择了责任和担当,她不后悔这样的选择。她说,做医生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却能一技之长去帮助到别人,这种快乐是最珍贵的。(融媒体记者:风若雨)

名医简介

责任编辑:刘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