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周融媒

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之我见

来源:法制周刊     发布时间:2019-01-02 09:21:08
摘要:我国教育的先知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强调教学要做到使学生“好之”、“乐之”,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果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如饥似渴地钻研,就会专心致志地听讲,就会认认真真完成作业,其学习潜能就会充分地挖掘出来。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笔者认为: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我国教育的先知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强调教学要做到使学生“好之”、“乐之”,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果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如饥似渴地钻研,就会专心致志地听讲,就会认认真真完成作业,其学习潜能就会充分地挖掘出来。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笔者认为: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需求,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语文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成为自我需要,同时教育学生把学好语文与实现个人远大理想抱负结合起来,把学习语文与实现祖国繁荣昌盛的社会要求结合起来。

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的局限,他们语文学习的动机不可能十分完美,有的是为了得到父母老师的赞扬,有的是为了不落后于同伴,有的是为了考上重点高中,今后升入大学。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确立正确的、符合教育方针要求的动机,引导他们努力克服错误的、个人功利主义的学习动机。具体来说,在教每一篇课文的起始,都应尽可能地生动具体地讲解这篇文章学习的目的、要求和学习的实际意义,以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学好课文。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还要充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强化有益的动机,坚定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二、抓好启蒙奠基教育

初中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节语文课,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它能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对学生未来三年乃至今后更长时间的语文学习起到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六年语文,但是,初中语文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学习方法,较之小学已有全新的特点,加之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已逐步由儿童期转入青少年期,他们对未知领域有着浓厚的探索愿望,对于新学校、新老师带有新鲜感,好奇心。教师就要调动学生的这种好学、好奇的积极性,并加以积极启发、诱导,让学生产生一种“中学语文真新鲜”、“中学语文老师毕竟不同于小学老师”的感性认识,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就会培养起来。

三、科学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千篇一律的语文教学方法是不感兴趣的。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把课教活、教新。

教学方法要因文而异,即不同文体的课文应采用不同的教法,同一文体的不同课文也应采用不同的教法。如小说侧重于默读,诗歌侧重于朗读。《背影》、《春》同是朱自清散文,前者侧重于导读,后者侧重于欣赏。

教学方法要因班而异,即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七年级学生尚处于故事期,应以发展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时要让他们多读、多讲、多表演。九年级学生已步入文学期,有了一定抽象思维能力,教学时应针对性地启发提问,以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教学方法还要因“我”而异,即考虑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相应采用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教法,激励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培养课堂外之兴趣

首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永远保持学习的欲望。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和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中小学做过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中小学生仅占8.4%。学生有许多兴趣、爱好,他们喜欢踢足球,喜欢下棋,喜欢唱歌跳舞,喜欢看课外书报,喜欢看电视……可就是不喜欢读书。究其原因,课业负担过重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数,老师们想方设法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增加作业的数量和提高作业的难度,挤占其它学科的时间进行查缺补漏;白天需要起早摸黑背课文,晚上还要夜以继日写作文……学生承受着学习的重负,失去了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学习其它知识的时间和机会。他们的头脑早已被课业的重负压昏了,早已厌倦了这样的读书方式,还有什么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我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入手,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行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有适当的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有益的活动,感到学习不像做苦力一样难于承受。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学习的兴趣也逐渐激发出来。

其次, 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兴趣。课外活动通常是开展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优点是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学生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之后,就会有一股动力驱使他努力去参与,直至自己得到满足为止。因此,我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兴趣,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

①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结合学习内容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词语接龙、成语游戏写字比赛、猜谜语等。如教完《鲁提辖拳打郑关西》一课,在要求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的同时,举行故事会,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②还要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

③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机会。创办班级板报。学生自己结伙,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语文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

④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如开展“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辩论赛。 因而,有人把课外活动又叫第二课堂,其实,语文学习中的许多硕果都是在第二课堂中取得的。

再次,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才能。

实施语文教育不仅是教师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社会给语文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背景,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语文课从课内走到课外,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街道社区、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

2、环境考察: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参与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环境意识得到了提高。可以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并举办征文比赛,让学生畅谈自己对于环境问题的见解,表达他们对于理想环境的憧憬。

3、名胜古迹考察:带领学生寻古揽胜,把所观察到的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亲身体验诗人创作的感情,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使学生涉取到一定的社会知识,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用他们的知识来解决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学习的外延。只要我们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语文学习,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变为生活、生存的一部分,变成愉悦心灵、提升素质、发展思维、反思历史、感受现实的必经途径和过程,他们就一定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出乎寻常的快乐,就一定能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作者系桃源县教仁学校  宋奇彪)

       

责任编辑:刘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