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周融媒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法制周刊     发布时间:2018-12-22 10:49:36
摘要:九年级教材以核心价值观、国情国策教育及国际发展、全球观念为线索进行设计,理论性强、内容量大、综合性强、思维力度大、思辨性强。基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又高于学生的具体生活,尤其是农村学生,学生不熟悉,易不理解。于他们而言有难度有挑战;于老师而言更有很大的挑战。 大多数教师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仍旧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是 “演员”,学生是 “观众”,教师画重点,学生做笔记,一方面会扼杀学生的兴趣,不...

九年级教材以核心价值观、国情国策教育及国际发展、全球观念为线索进行设计,理论性强、内容量大、综合性强、思维力度大、思辨性强。基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又高于学生的具体生活,尤其是农村学生,学生不熟悉,易不理解。于他们而言有难度有挑战;于老师而言更有很大的挑战。 大多数教师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仍旧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是 “演员”,学生是 “观众”,教师画重点,学生做笔记,一方面会扼杀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此外,很多教师思想认识不够,认为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对于学生成长作用不大,对其不重视,只要求学生知其然,不用知其所以然。使得自身也不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和提升业务能力。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立德树人”,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活动平台,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主体性要得到充分发挥,能力要得到培养。” 初     三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特殊的阶段,面临对未来的选择。教师不仅要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多样化并且适合初三学情的教学方法来增强他们对社会、国家及世界发展现状的感知和分析能力,认同道德与法治科目的重要性。还应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特有的价值观念,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有规划。基于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

 一、整体感知教材是基础

教师要想呈现一堂量大而精,专业性强的高效课堂,就必须整体感知教材。整体感知教材有利于教师在授课时深入浅出,做到知识点讲解能够融会贯通,避免片段化、碎片化教学,割裂知识点的贯通性。这就要求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前须通读九上和九下册教材找到相同领域,或通过纵向联系横向对比的方法进行感知。如在讲授九年级下册“中国的机遇和挑战”这一课时,一方面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九上的知识的回顾,因为九上知识就是在阐述我国自身发展的机遇与现存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行深入学习,培养大局意识,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着眼于本课已有的四大活动“运用你的经验、探究分享、阅读感悟、拓展空间”,深度专研选择恰当的活动进行开展,避免多而杂,做到“精、准、狠”,课堂才会高效,学生专注力才会持久,兴趣不会磨灭。

 二、生活化的教学是关键

  较多教师在九年级教学时,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导致学生缺乏兴趣,不参与课堂活动,教师一言堂,道德与法治课毫无生机。要改变此况,教师教学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生活化,教师教学时,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新闻事件、音乐和图片;开展辩论会、诗歌朗诵、小品表演等活动,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可以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进行导入。还可以结合时政热点,设立问题,采用课堂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有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寻找伙伴,成立小组,共同探究,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体”,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得到充分发挥,打破传统教师一张嘴一统天下。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思辨力和感悟力。

三、教师的综合素养是重点

  教师应充分认识自身在课堂教学所扮演角色是引导者并非主导者。在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这对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都具有促进作用。一方面,教师要对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有准确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多媒体技术和先进教学方法的学习,要关注党的大政方针、时事政策,坚持阅读,从人格魅力征服学生,使学生爱上自己,并爱上道德与法治学科。

  总之,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其乐学、善学并把所学知识用于指导具体行动,达到知行统一。(作者系桃源县教仁学校   梁由菲)


责任编辑:刘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