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周融媒

永葆党性红,莫忘前人路 ——常德市司法局“韶山—井冈山”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纪实

来源:法制周刊     发布时间:2017-09-27 16:40:58
摘要:题记:金色之秋,收获的不仅有果实的丰美,也有灵魂的触动。9月20日至24日,笔者有幸跟随常德市司法局团队,参加了“韶山—井冈山”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五天的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所有学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深刻领悟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坚韧毅力,所学所思,所见所感,化为笔下数千言,既记录司法行政人的真情抒怀,也作为对即将到来的党的十九大的真诚献礼。圆梦之行:革命老区,实地练兵秀...

题记:金色之秋,收获的不仅有果实的丰美,也有灵魂的触动。9月20日至24日,笔者有幸跟随常德市司法局团队,参加了“韶山—井冈山”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五天的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所有学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深刻领悟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坚韧毅力,所学所思,所见所感,化为笔下数千言,既记录司法行政人的真情抒怀,也作为对即将到来的党的十九大的真诚献礼。


圆梦之行:革命老区,实地练兵

秀美韶山冲,巍峨井冈山。红色教育地,盛誉满河川。

9月20日,常德市司法局组织科室长、党务工作者和入党积极份子共25名学员,统一乘大巴车前往“韶山—井冈山”,实地接受红色教育。出发前,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曾勇同志向团队提出了学习纪律、人身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各种后勤保障工作也准备到位,保证了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

根据培训内容安排,此次培训将采取现场教学(参观红色纪念馆和革命遗址)、情景教学(实景剧演出)、访谈教学(革命后代座谈)、红歌教学(唱革命歌曲)、专题教学(专家授课)、体验式教学(重走朱毛挑粮小道)等多种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充分融合,使学员从心灵到身体,从场外到场内、从白天到夜晚都接受到系统教育。


缅怀之行:英烈伟人,彪炳史册

第一天,培训的第一课,是乘车前往湘潭县毛泽东铜像广场,向这位影响世界的伟人敬献花圈,并重温入党誓词。学员们怀着恭敬谦卑的心情,列队缓缓走向铜像。市司法局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张修超与市司法局调研员彭合明两位领导同志,小心翼翼整理花篮并虔诚献上。在现场主持人的带领下,学员们俯身三鞠躬,共同表达对这位伟人的崇敬、追思和纪念。

张修超、彭合明整理花圈.JPG

张修超、彭合明整理花篮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在张修超同志的领誓下,学员们大声重复着当初许下的誓言,声音在广场上空久久回荡,余音不绝。铜像高大稳健,面带微笑,似乎也听见了后辈的铿锵字句。清风吹过,广场周围的树木枝叶微摇,似乎也为学员们的党性热情点赞。

张修超在铜像广场领誓.JPG

张修超在铜像广场领誓

随后,学员们参观了毛泽东同志的故居和纪念馆,实地查看了伟人年少时起居饮食之所,详细了解了伟人一生为国为民作出的贡献和牺牲。他的六位至亲为了革命成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一生朴素无华,简餐陋装,把全部的心血和精力花在了革命斗争和革命建设事业上。当听到解说员讲解他与夫人杨开慧天人永隔,与骨肉至亲生离死别的史实时,很多学员眼睛红了,晶莹的泪水涌出了眼眶。

晚上,学员们观看了大型红色革命历史实景剧《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演出将山水实景、文化艺术与高科技完美融合,从安源矿工在监工的铁鞭下挣扎,到红色起义、万里长征、救亡抗战,到解读军渡江作战攻占总统府,再到举办开国大典,全剧生动展现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国人民谋求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直至成立新中国的辉煌征程。剧中一些场景沉浸感很强,特别是飞夺泸定桥这个片段,城头的机枪火舌,铁索桥上匍匐前进的队伍,爆炸激起的水柱,中弹坠入水底的战士……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革命血与火的洗礼。

第二天,在韶山干部培训学院三楼国际会议中心,该院副院长胡蓉,为大家带来了一堂《学光辉党史 忆革命先辈 做合格党员》的党课。她的授课图文并茂,夹叙夹议,深入浅出,极富感染力。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她娓娓道来,不仅讲述革命的南征北战,也将革命前辈还原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如毛泽东深夜整理儿子的遗物、朱德一生痴爱代表妻子的兰花、杨开慧女士将思念化为信件长埋砖底……学员们的心扉被深深打动,深切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国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情怀,被英烈们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深深折服。


寻根之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如果说韶山是毛泽东的家乡,那里孕育了一代伟人。那么,井冈山则是革命的摇篮,这里走出了共和国的将帅。


        行至井冈山后,学员们换上了红军服,从这里开始探寻“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在特殊历史岁月铸造锤炼而成,是“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切革命建设事业精神的源头。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重温誓词.JPG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重温誓词

第三天,在跟班老师肖静的带领下,学员们列队前往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敬献花圈,并再次重温入党誓词。该陵园坐落在茨坪北面的北岩峰,包括陵园门庭、纪念堂、碑林、雕像园、纪念碑五大部分,可以说是“井冈山精神”的缩影。张修超与彭合明两位领导同志抬着花圈走在前列,带领学员们一步步迈上青石台阶,缓步进入纪念堂,完成敬献后与随行众人俯身三鞠躬,深切追悼牺牲的革命先行者,纪念他们开创的不朽事业。随后,学员们参观了堂内的英雄人物事迹展,出堂后在堂前水泥坪列队朝南。头戴红星帽,身着灰蓝衣的学员们,以“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的铮铮誓言,深情告慰长眠在此、青山埋骨的英魂。

参训学员集体合影.JPG

参训学员集体合影

出陵园后,学员们参观了井冈山博物馆,馆内有青年毛泽东发表演说的铜像、现代多媒体技术重现的朱毛两军会师场景、挑粮上山的复原场景,还有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如英勇献身的烈士画像、泛黄残破的家书、老区群众当年入党誓词的手迹以及战争年代用过的旗帜、枪炮、大刀、梭镖、长矛等等,这些见证了井冈山革命斗争岁月的光辉历程。

参观完后,学员们前往一号楼四楼教室,参加开班典礼。井冈山市中青年干部红色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周建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班致辞,表示欢迎常德的同志来学习深造,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为让大家更好理解井冈山的革命历史,培训还邀请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顾问、江西干部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关工委“五老报告团”报告员李春祥教授现场授课。张修超等带队领导表示将珍惜此次培训机会,遵守培训规定,学思并重,学干结合,将“井冈山精神”带回常德。

稍后,李春祥教授为现场众人,上了一堂《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的党课。在李教授的讲解下,学员们深深明白了,革命的火种从井冈山燃起,席卷大江南北,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时代的必然性。时光往前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那时的中国人民,受帝国列强的屈辱殖民,受封建地主、军阀官僚的剥削压迫,孕育了巨大的革命能量。然而革命过程是复杂的、曲折的,它不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温情诗歌,特别是在1927年这个节点,随着蒋汪二人的背叛,革命显得尤为残酷、悲壮,充满了牺牲。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反抗先胜后败,敌强我弱,毛泽东果断决定放弃攻打大城市,将队伍拉上了井冈山,革命从此翻开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篇章。

李教授认为,井冈山广大群众与工农红军长期配合,肝胆相照,共同抗争,积累了经验,树起了红旗,开创了道路,合编了军队,造就了伟人,最终培育出“井冈山精神”。这种精神的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六个一”:一种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一种敢闯新路的创新意识,一种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一种勇于胜利的英雄气概,一种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一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文化之行: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培训的课程紧凑充实,学员们听完李教授讲座,又接着了参加井冈山博物馆蒋玉芳讲师主持的访谈教学《井冈精神 代代相传——与红军后代面对面》。

首先来到现场的嘉宾叫石金龙,一位和善可亲的当地农民,现在垦殖场电影院从事放映工作。但是当听到他的背景介绍时,学员们都惊呆了,他的祖母叫曾志,土地革命时期大名鼎鼎的红军女战士,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组部副部长,是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他的孙子怎么可能只是个普通农民?“这个古怪的老奶奶啊,就没想过用自己的关系帮后人办点事……”石金龙回想起和祖母相处的岁月,感慨万千。他的父亲和叔伯兄弟,按照现在的网络论调,都是典型的“官二代”“红二代”。他们背景显赫,却当了一辈子农民。曾志女士直至逝世,连帮晚辈“解决商品粮户口”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请求,都婉拒了。看似六亲不认、不近人情的祖母,逝世前却把几十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工资,委托中组部老干局党组织带给后人,并捎话给后人“这些钱都是干净的”。投影幕布上手书的遗嘱,彰显了大公无私又情系亲人的高尚人格魅力,学员们肃然起立,低头敬礼。

石金龙老人现场讲述祖母曾志的事迹.jpg

石金龙老人现场讲述祖母曾志的事迹

 “啊呀勒,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勒,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趾头,疼在老妹的心里头……”随着一曲深情凄婉的客家歌声飘进教室,红军烈士江志华的孙女江满凤出现在众人眼前。这首歌名叫《红军阿哥你慢慢走》,是江志华创作的歌曲,也成为江满风最爱唱的歌。2008年,央视大戏《井冈山》在井冈山实地拍摄,该歌被定为主题曲,导演特邀江满凤录唱,并承诺给予一笔数十万的报酬。那时的江满凤操持着一个普通家庭,自己在景区做保洁员,丈夫常年在外打工、两个女儿都在上学,正是急需用钱的时候。想不到,她却拒绝了这笔重金。江满凤认为,不能用祖上留下的红歌去赚钱,革命遗产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她只是请剧组在电视剧片尾署上祖父的名字,让观众知道有这样一首歌和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位质朴高尚的农村大姐,谢绝了外界的重金聘请,谢绝了星探的打造包装,坚持留在景区当一名环卫工作,“那样可以让更多的人听到我的歌声,让井冈山精神传得更远。”江满凤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事迹,感染了众人,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最后来到现场的嘉宾叫王华生,红军烈士王佐的第四代,现在井冈山中学担任英语教师。王老师向众人讲述井冈山绿林好汉袁文才、王佐弃暗投明,配合毛泽东等人巩固和开创革命根据地的烽火狼烟历程。那时的袁王二人在井冈山占山为王,劫富济贫,锄强扶弱,颇有侠名。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补给困难,没有当地人的拥护支持,红军的队伍根本待不下去,甚至上不了上。毛泽东审时度势,敏锐发现二人并非凶寇恶匪,而是受到压迫奴役,逼不得已落草为寇。因此,他积极团结争取二人,成就了桃园结义、共同革命的一段佳话。历史也证明了,袁文才、王佐经过改造,积极投身革命,成长为红军的中高级将领,为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出色的贡献直至牺牲。王华生坦言,作为烈士后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给了很多优惠政策,习近平总书记还在2016年2月专门接见过红军后代,给予了充分的关心和慰问。但是自己只想当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弘扬“井冈山精神”作出应有的努力。


涅槃之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剩下的两天里,培训教学在一系列革命旧址、遗迹、场馆中展开,让学员们直观感受到了当年革命条件的艰苦简陋,相对比的,是革命者精神的乐观勇毅。就是在这样无法想象的穷山僻壤里,铁镜重磨,百炼成钢,革命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走进茅坪,映入眼帘的是一株参天枫树,从青石中裂缝而出,有着“造反石”之称。对于反动派而言,当然希望石头与大树都规规矩矩;对于革命者而言,合称的“枫石”则象征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斗争精神。革命的力量弱而不绝,绵绵发力,久久为功,终有一天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胜利结局。

学员们在谢氏慎公祠、红四军军需处旧址、袁文才生平陈列室等场所接受实地教育后,走进了闻名遐迩的八角楼。顾名思义,该楼内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方便采光和透风。在这栋不起眼的、又窄又小的土砖结构楼房内,毛泽东既来之则安之,日常起居和军政办公都集中于此楼,室内陈列的架子床、高背椅、木桌和砚台等等都是原物。因当时遭到经济封锁,物资供应紧张,毛泽东靠只点一根灯芯的小油灯,就着微弱发黄的灯光,读书、思考、写作,完成了《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两篇巨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战略思想。学员们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似乎看到了当年毛委员挥毫疾书,笔落千钧,为革命指明方向的生动画面。

乘车转往黄洋界哨口,学员们站在沟壕边俯瞰远方,这里居高临下,关口险隘,占尽地利,确实是天然的门户屏障。当年,红军用不足一个营的兵力迎战来犯之敌,击溃反动派两个团,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大捷,保卫了革命果实。在黄洋界纪念碑上,有脍炙人口的《西江月·井冈山》一词,学员们高声朗诵,细细品味。“……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毛主席刚则铁划、媚若银钩的词句,彰显了着自强自信的革命胸襟。学员们在碑前合影,纪念这一次胜利的革命战斗。

之后的教学让少数学员直呼“吃不消”,这就是重走当年朱毛红军挑粮小道的体验式教学。小道位黄洋界下方,全长3.1公里,红军从宁冈挑粮上山,要经过这条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考虑到时间关系,学员们只走了800米,但就是这800米,已经让不少人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要知道,这还是空手而行,没有肩挑背扛。当年,为了解决部队给养问题,朱毛带头挑粮,红军将士烈阳不避,风雨无阻,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硬是靠人力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山,为成功坚持革命斗争储备了必需的物资。经过这一上山下山体验,学员们对革命的艰辛不易有了更为直接的深刻体会。

用过中饭后,大家来到小井红四军医院旧址,了解革命时期建立的第一所正规医院。看到现场的两层砖瓦木质小楼,三十余个病室房间,不少学员表示不可思议。当时的红四军有上万人,就靠这样一个医疗设备差、医疗用品缺、医疗床位紧、医疗人员少的地方为革命事业提供后援支撑。当听到讲解员解说该医院1929年1月被反动派烧毁,当时130余名伤病员被枪杀于附近稻田中时,很多人唏嘘不已。就是在这样艰难险恶的情况下,红军将士和革命群众也没有害怕放弃,依然千方百计作斗争。敌人的磨刀霍霍,肆虐屠杀,在共产党人看来,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成功前的考验。

下午,学员们前往毛泽东旧居——大井白屋,实地感受毛泽东带领队伍初上井冈山时的居住环境。顺着青石板路,前进拐弯,大家在一排黑瓦白墙的房屋前停下。房前那块方方正正的“读书石”,据跟班老师讲解,该石留着敌人刀刃砍过的痕迹,正如敌人当年所宣称的“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整座白屋在1929年2月,遭敌人烧毁,仅剩一堵残墙。上世纪60年代政府组织修复时,把残墙嵌入在新墙中。残墙与新墙合为一体,成为一件见证革命岁月的真品。

培训的最后一课在井冈山斗争全景画馆开展,以恢弘大气的360度全景画展为整个红色教育过程做个梳理总结。据介绍,《井冈山革命斗争》全景画参考了3万多张照片,耗用了5吨颜料,由国内外知名艺术家集体创作,历时18个月而成。该全景画悬于馆内高空,地面辅以塑型实材,配合高科技声光电演示系统,用艺术的形式反映了斗争的革命史诗。学员们按要求就座后,馆内光线逐渐暗淡下来,动静结合、虚实融合的情景教学开始了。用声光模拟的霹雳闪电在画幕群山的上空砸响,立体声喇叭放出了解说词。随着圆盘观众台开始缓慢逆时针旋转,三湾改编——大井练兵——茨坪安家——井冈山会师——八角楼灯光——龙源口大捷——黄洋界保卫战——挺进赣南闽西等重大历史场景,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在众人眼前。借助绘画艺术和现代技术,一堂难忘的革命历史教育课将学员们的红色热情带上高潮……

离别之际,众人依依不舍,顾盼流连。参训学员祁政同志系重游井岗,感慨颇多。他沉吟片刻,在团队微信群中留下了一首小诗:

重上井冈山

黄洋界上云雾绕,

茨坪镇里红旗飘。

大小五井今健好,

只盼英雄回怀抱。

尾记:五天四晚的培训结束后,在归去的路上,学员们意犹未尽,纷纷交流感想。他们认为,本次实地培训是党性教育上的创新举措,是进一步推进“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的具体表现,“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的主旋律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对于每一名共产党员来说,这是一次党心上的“着色”、党性上的“回炉”;对于包括入党积极分子的全体参训人员而言,这是一次灵魂上的“洗礼”、精神上的“补钙”。

在此次培训活动中,学员们都表现出较高的政治纪律观念和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集体意识,体现了司法行政干警应有的素质。这其中既有曾勇等领导同志提出的“认真学习、遵规守纪”的严格要求,有沈绪湘、彭晖、郭玉蓉等团队服务人员鞍前马后的辛苦操劳,也有学员主动贯彻党性观念、勇于担当、不怕困难的真情奉献。在参观小井医院时,前一秒还阳光灿烂的天空,后一秒突降倾盆大雨,不少避雨不及的同志被困在附近树下。这时候,一名叫刘晓宇的入党积极分子,主动请缨送伞接人,她放弃了亭台避雨的舒适环境,三次往返奔波送伞,甚至把自己的雨伞送给他人。这“三送雨伞”看似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其实正是党性作风的反映、奉献精神的体现、红色教育成果的写照。

通过此次实地学习培训,近距离接触革命元素,面对面感受红色精神,大家进一步加深了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增强了对革命事业的认知,强化了对党的热爱,提高了运用党性观念分析和看待事物的能力和水平。学习培训的成果,将转化为凝聚党性共识、助推工作前进的强大动力,引导同志们为“开放强市、产业立市” 发展大局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刘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