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午后一点,我从西宁启程,怀着崇敬与期待奔赴金银滩草原——那座被称为“原子城”的精神圣地。出发时晴空澄澈,转眼乌云翻涌,暴雨倾盆而下,积水在路面迅速铺展。我忽然觉得,这或许是天地为探寻那段神秘而火热的历史准备的独特仪式。约一小时后,临近目的地时雨过天晴,透过车窗望向西海,天空湛蓝如洗,窗外景象从林立的楼宇切换为广袤无垠的草原,我的思绪也随之飘向那段波澜壮阔、隐秘而伟大的岁月。
下午2点30分,公路前方突现巨大的钢架拱门,“中国原子城”的标识赫然矗立,右侧“中国人挺起脊梁的地方”标牌直抵人心。司机杨师傅停下车,示意我下车打卡留念。二十多分钟后,我抵达原子城纪念馆,战友波哥已从青海湖云措草甸赶来,提前等候了半小时。我们在服务中心刷身份证领取带二维码的门票,纪念馆前的广场开阔静谧,游人寥寥。波哥背着相机,我们刷码进入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国旗与“色彩逼真的蘑菇云”交织的震撼场景,正如指示牌所言,这里是让每个中国人挺起脊梁的地方。我们边走边看,波哥作为专业摄影师,为我首次探访原子城留下许多珍贵瞬间——在“两弹一星”元勋的照片下驻足,在原子弹与氢弹模型前沉思,这些画面都成了难忘的记忆。身为军人,我们更深切体会到自力更生、科技强军之路的艰辛。展柜里陈列着当年原子城指战员的证件、信件与物品,波哥兴奋地从挎包掏出自己磨损的士兵证,我接过他的相机按下快门:“来,和老兵们的证件合个影。”咔嚓声中,定格了一位退伍军人与历史的对话。
“两弹一星”是当之无愧的大国重器,其研制成功是新中国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20世纪40年代,美国率先制造出原子弹并投放到日本广岛、长崎,后来更以核威胁震慑新中国。“两弹一星”作为前沿科技,凝聚了大批科研人员、技术人员与保障人员的心血,唯有团结协作,方能攻克难关。
金银滩草原位于青海湖北岸、祁连山南麓。从纪念馆出来前往221爆轰基地时,眼前碧草如毯延伸至天际,洁白羊群散落其间,清风拂过,草浪翻涌,空气中弥漫着青草香,也沉淀着历史的厚重。很难想象,60多年前,这片宁静的草原因西方核垄断威胁,在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下,牧民们毅然搬迁,“金银滩”从地图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神秘代号“221”,肩负起挺起民族脊梁的使命。
沿着蜿蜒道路深入,厚子城纪念馆映入眼帘,这里已是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馆内泛黄的照片、陈旧的设备、珍贵的手稿,无声诉说着1958年科研工作者与建设者们告别亲人,以“国营221厂”为掩护,在荒滩上开启核武器研制的艰辛历程。
二分厂遗址是221基地最大的厂区,宛如沉默的巨人伫立草原,一砖一瓦都浸透着当年的热血。为保障炸药生产安全,车间多设计为掩体结构。站在炸药压装成型车间的防爆墙前,指尖触碰钢筋混凝土墙面,仿佛能感受到科研人员当年全神贯注、如履薄冰的工作场景——用铜锯切割炸药时以冷水降温,将铝壶改造成蒸馏装置,用牛皮纸制作模具,这些看似原始的方法,实则凝聚着突破困境的智慧。
继续西行至爆轰试验场(六厂区),踏入656工号,厚重钢板墙上密布的核爆试验弹痕清晰可见,瞬间将人拉回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科研人员曾在此反复开展爆轰试验,只为获取精确参数。这些深浅不一的痕迹,是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的勋章,更见证了我国核武器从无到有的伟大跨越。
历史记载,我国前16次核爆炸成品均在此装配起运。从1959年到1967年,短短数年,这里孕育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与氢弹。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的巨响如东方龙吟震撼世界;1967年6月17日,氢弹试爆成功,宣告中国掌握了捍卫和平的力量,打破了核垄断。
1995年,221基地退役,金银滩褪去神秘面纱,成为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的红色高地。如今,斑驳的厂房遗址与崭新的纪念馆在草原上交织——遗址诉说着往昔奋斗,纪念馆传递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科学家精神。这份精神启示我们:个人理想应与祖国命运相连,唯有将爱国情怀融入时代实践,方能不负使命。
夕阳西下,金色余晖为金银滩草原披上暖纱。踏上归途时回望这片土地,对“两弹一星”精神的敬仰愈发深沉。金银滩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将永远激励中华儿女在民族复兴之路上奋勇前行。
作者:孙培厚
2025年6月25日夜 写于西宁湟水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