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春季招聘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即将迈向或已经在“求职应聘”这条路上的朋友们,面对求职陷阱,该如何防“中招”?这篇法律避坑指南请收好!
一、“盲盒岗位”陷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盲盒岗位”吸引求职者投递简历,甚至是利用信息不对称的地位进行诈骗式招聘,此种情况下,公司真实招聘的岗位往往是以下三类:一是“管培生”岗位,这样操作只是为了先锁定求职者,利用轮岗看其适合什么岗位再定岗,而非公司为了培养管理人才招聘正规的管培生;二是无法吸引求职者的岗位,比如销售员、制造业工人、售楼处置业顾问等,“盲盒岗位”上注明无需经验的,这种情况居多;三是“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岗位,一些公司以此诓骗求职者并从事不法活动,目的是让其承担法律责任,成为“替罪羊”。
律师提示:“盲盒岗位”涉嫌违法。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劳动报酬等。但公司在招聘平台上发布“盲盒岗位”,通常是不会明确告知劳动者有关工作及岗位的具体信息的,所以求职者要睁大慧眼,辨别真伪,谨慎投放简历。其中需要重点注意的是,一旦求职者发觉被骗成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应立即向公司登记机关投诉,请求撤销法定代表人或股东身份;如果是登记机关审核不严造成的,应投诉或者起诉登记机关。此外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到法院起诉,咨询律师固定证据,请求立即停止侵权。
二、宣传陷阱
不少公司为了尽快招聘到合适的员工,在招聘时会刻意夸大公司规模、经营业绩和未来规划等,故意隐瞒债务逾期、重大债权债务纠纷、失信被执行等经营异常情况,甚至一些公司的地方分子公司由于地域限制,会通过总部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招聘,让求职者误以为工作地点在公司总部,结果上岗后被分配到偏远地区。
律师提示:在公司招聘时,求职者应通过“全国公司信用信息公示系统(http://gsxt.saic.gov.cn/)”、企查查APP或天眼查APP查询公司的基本情况,了解公司的注册登记、涉诉情况、年度报告、行政处罚、经营异常状态等信息,同时,通过亲友、导师、校友关系圈和公司官网、公司办公电话、网络搜索等多渠道核查该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避免上当受骗。
三、收费陷阱
社会上存在一些非法中介机构和职业介绍所,联合招聘单位,利用“包推荐上岗”或“高薪招工”等虚假承诺,诱使求职者上当,收取报名费、推荐费、体检费、押金、培训费等,甚至要求“扣押证件”。等收取费用和证件后,再直接“拉黑”或者随意推荐岗位敷衍了事,使求职者无故增加求职的时间、丧失求职机会、蒙受经济损失。
律师提示: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因此任何招聘单位和中介机构,向求职者收取任何名义的费用和证件,都属违法行为,入职者应当坚决拒交,并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举报,情况紧急时直接报警,以确保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四、试用期陷阱
试用期是每个求职者进入职场的必经之路,而一些公司为了“剥削”廉价劳动力,往往会利用“试用期”逃避法定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试用期内不签合同、先签订试用期合同以及不买社保,或者待正式转正再签订劳动合同、买社保;二是恶意延长试用期限,将试用期约定的很长,甚至约定二次以上的试用期;三是试用期工资明显低于转正后工资或低于当地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律师提示:公司以上行为都不合法。根据《劳动合同法》等规定,第一,无论公司约不约定试用期,公司都应当在新员工入职一个月内签订劳动合同、购买社保;如果只签订试用期合同的,试用期不成立,视为劳动合同期限。第二,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超过1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此外,同一公司无论与劳动者签订几次劳动合同,都只能与其约定一次试用期,并且只能在建立第一次劳动关系时成立。第三,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转正后工资的80%,同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因此,一旦公司有上述违法行为,求职者应当注意及时保留相应证据,并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举报、提起劳动仲裁等方式积极维权。
五、刑事犯罪陷阱
从诈骗犯罪到帮助信息网络犯罪,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到传销犯罪,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公司招聘”为名、“公司化运作”为形式实施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手法不断翻新,“不参加工作、边玩手机边挣钱、月入过万”是常见的招聘噱头。鉴于此,越来越多大学生出于急于自立、社会经验欠缺以及岗位竞争激烈等原因,往往更容易走入违法犯罪的道路,使其悔不当初。
律师提示:求职没有捷径,作为求职者,应杜绝侥幸心态,端正自我定位。第一,求职者应多关注公司的成立时间和实际开展经营活动的时间、诉讼和行政处罚情况。第二,对公司的整体业务流程、人员组成、组织架构有所了解,尤其是传媒和金融服务领域这类重灾区。第三,关注公司资质证照是否齐全、业务是否真实和正常开展等,比如一些特殊领域公司没有特定的经营许可证,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罪;一些公司要求员工提供银行账户为公司过账,可能涉嫌帮信罪;一些理财公司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可能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如果求职者无法准确判断公司经营活动是否合法合规,应及时咨询专业律师,进行刑事法律风险评估。如果求职者不小心误入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公司,一经发现嫌疑,要立即辞职并果断报警,跟公安机关说明情况,搜集并提交自己不是明知故犯的主观方面的证据。
求职路上陷阱多,朋友们需要擦亮眼睛,谨慎识别求职的是工作机会还是求职陷阱,如果遇到不确定的事项,建议咨询专业律师,确保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
来源:芙蓉律师事务所
编辑整理:邱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