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回溯:小谢的惨痛经历
小谢在两年的婚姻中历经磨难,遭受了16次家庭暴力。怀孕一周时,其丈夫贺某突然抢走她的手机,并对其拳脚相加。怀孕八个月时,又因贺某前妻和儿子的琐事,小谢被贺某用烤火炉砸向身体,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些只是小谢所受伤害的一部分,她的身体布满淤青和伤痕,终身只能依靠粪袋生活,心灵也饱受恐惧的折磨,长期处于痛苦之中,这也让公众看到了家暴的残酷。
法律利剑:既有规制与现实困境
我国现行的《反家庭暴力法》明确规定,家庭暴力包括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为对抗家暴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小谢案件中,法律程序得以启动,施暴者贺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体现了法律对家暴行为的惩处。
然而,法律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量刑方面,对于贺某这样的严重家暴行为,11年的刑罚虽然具有一定的惩戒作用,但与小谢所遭受的身心创伤相比,其对潜在施暴者的震慑效果仍存在争议。另外,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在落实中面临诸多困难,如如何确保施暴者遵守禁令、对违反者能否及时采取强制措施以及怎样为受害者提供持续有效的保护等,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将影响法律的威严和受害者的安全。
证据堡垒:维权的关键防线
小谢的维权经历表明,证据收集至关重要。家暴通常发生在私密空间且事发突然,受害者容易错过收集证据的最佳时机,而证据是维权的关键。
现场即时证据:遭遇家暴时,受害者应保持冷静,第一时间用手机等工具记录。利用手机的录音、录像功能,清晰记录施暴者的暴力行为、言语威胁以及现场物品损毁情况,如家具被打翻的声音、施暴者的怒吼等,这些资料可直观呈现家暴场景。若身体受伤,要立即自拍伤痕,从多角度、近距离拍摄,准确展示受伤部位、红肿或流血情况,为伤情认定提供依据。
后续巩固证据:家暴发生后,受害者应迅速就医,并向医生如实说明受伤经过,使病历完整记录伤情成因、诊断结果等信息,这是医学上对伤害的权威记录。伤情鉴定报告也很重要,专业机构依据科学标准对伤害程度进行量化评估,具有法律效力。此外,报警回执也是证据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警方的出警记录和询问笔录中对施暴细节的记录,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能有力证明家暴事实。
救济通途:全方位守护受害者
行政强力干预:报警是家暴受害者的首要选择。警方接到报警后,应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迅速出警,及时勘查现场并固定证据。对于情节较轻的家暴行为,警方应开具家庭暴力告诫书,这既可以警告施暴者,也能为受害者后续维权提供支持,在纠纷调解和法律诉讼中发挥作用。
社会组织帮扶:妇联应发挥维护妇女权益的作用,为受害者提供临时庇护场所,使其免受施暴者的直接威胁。专业的心理援助团队要为受害者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其恢复心理健康。法律援助队伍则要凭借专业知识,为受害者的维权诉讼提供法律支持。
司法坚实保障:受害者可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利用法律强制力约束施暴者,禁止其靠近、骚扰受害者。在诉讼离婚阶段,受害者凭借前期收集的证据,可依法争取更多的财产分割权益和子女抚养权,让施暴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摆脱家暴阴影。
小谢的遭遇警示我们,要以专业、严谨的态度,运用法律武器,加强证据收集,完善救济途径,共同抵制家庭暴力,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来源:芙蓉律师事务所
作者:江思柔
编辑:刘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