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案件屡见报端,身体的伤痕或许能愈合,但心灵的创伤可能伴随一生。我国法律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并构建起从预防、干预到救济的全链条保护机制。本文梳理核心法条,教你如何用法律武器守护孩子。
一、这些行为,法律明令禁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及《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行为均属违法:
身体暴力:殴打、捆绑、残害未成年人(如扇耳光、踢打等);
精神暴力:长期谩骂、恐吓、威胁(如“再哭就打死你”);
经济控制:强行限制未成年人基本生活需求(如断水断粮、强迫超负荷劳动);
性侵害:对未成年人实施性骚扰、猥亵或强迫发生性行为;
忽视与遗弃:对患病、残疾未成年人拒不履行抚养义务。
法条链接:
《反家庭暴力法》第十二条: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以文明方式进行家庭教育,不得实施家庭暴力。《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七条: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虐待、遗弃、非法送养,或歧视女性、残疾未成年人。
二、发现家暴,如何用法律“紧急制动”
1. 强制报告义务:打破“沉默的牢笼”
(1)谁必须报告: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委会、村委会等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2)报告情形: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家暴(如身体伤痕、情绪异常);
(3)法律后果:未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处分直接责任人。
案例:某地教师发现学生手臂淤青,询问后得知其父长期殴打,遂立即报案。公安机关介入后,对施暴者出具告诫书,并协调妇联提供心理辅导。
2. 人身安全保护令:24小时“隔离暴力”
(1)申请主体:未成年人本人、近亲属、公安机关、妇联、居委会等;
(2)紧急情形:面临家暴现实危险时,法院应在24小时内作出裁定;
(3)保护措施:
禁止施暴者接近未成年人及其住所;
责令施暴者迁出共同住所;
禁止骚扰、跟踪、接触未成年人及相关亲属。
法条链接:
《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三条:当事人因遭受家暴或面临危险,可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3. 撤销监护人资格:当父母成为“加害者”
若监护人实施家暴严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法院可依法撤销其监护权,另行指定合适监护人。被撤销资格者仍需承担抚养费用。
法条链接:
《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一条:监护人严重侵害被监护人权益,法院可撤销其资格。
三、法律如何“惩罚”施暴者
1.治安处罚:殴打、虐待未成年人,处5-15日拘留,并处罚款;
2.刑事追责:
(1)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
(2)致未成年人重伤、死亡,处2-7年有期徒刑;
3.信用惩戒:施暴者信息可能纳入“家庭暴力登记簿”,影响就业、贷款等。
数据:据最高检统计,2024年全国法院共签发未成年人人身安全保护令3.2万份,同比增长45%。
四、我们能做什么
1.家长自省:暴力不是教育,是犯罪。若情绪失控,可拨打心理热线求助;
2.社会参与:
(1)发现邻居家暴未成年人,拍照取证后报警;
(2)社区可组织“反家暴”普法讲座,提升居民意识;
3.孩子自救:
(1)记住紧急电话:110(报警)、12355(青少年服务台);
(2)保留伤情照片、录音等证据,向老师、医生求助。
结语:家庭应是避风港,而非暴力的温床。法律为未成年人筑起“防护网”,但真正的保护需要每个人参与——对家暴“零容忍”,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守护。
来源:湖南芙蓉律师事务所
作者:王乐林
编辑:刘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