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周融媒

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周怀能 荣获“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来源:法制周刊     发布时间:2018-05-03 08:41:49
摘要:4月28日召开的常德市“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83名劳动模范和16名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常德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命名每五年一评,今年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周怀能同志荣获“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常德市市长曹立军为周怀能同志颁奖周怀能同志在鼎城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周怀能投身于临床医务工作十多年,虽四十岁不到,却比一旁的同龄人格外显老。白发的早早到来,面部及手...

4月28日召开的常德市“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83名劳动模范和16名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常德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命名每五年一评,今年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周怀能同志荣获“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常德市市长曹立军为周怀能同志颁奖

周怀能同志在鼎城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作典型发言

周怀能投身于临床医务工作十多年,虽四十岁不到,却比一旁的同龄人格外显老。白发的早早到来,面部及手背上还出现了一颗颗醒目的“辐射斑”。

“说五十岁都有人信!脱发是家常便饭,因为辐射导致的白细胞减少及甲状腺功能减退,一旦感冒,不搞个把月绝对好不了。”他笑着说道。

2011年,周怀能从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作为鼎城人才引进到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老年病科(2014年更名为心血管内科)担任科主任。33岁的他在担纲科室负责人重任之初,人们对这个年轻主任既深有担忧,又充满期待。

距死亡最近 离风险最近

2015年9月,一次成功救治重症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的生死大营救,让周怀能名声更盛,不仅得到外地患者和社会的赞誉,更是令湘雅心血管内科名医都刮目相看。

当时,他在医院南区参加骨干会议,突然接到电话称:由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救护车送往湘雅救治的一例重症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在路上突发心脏骤停,情况极为凶险,希望能就近抢救。出于本能反映,周怀能冲出会场,通知科室做好充分准备。由于特殊情况,必须争分夺秒,病人到达后,周怀能当即决定将病人推上手术台,根本来不及考虑住院手续和家属签名等必要程序。在手术台上,病人再次发生心脏骤停,面对命悬一线的患者,他的团队经过几个小时全力抢救,终于将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经过几天住院观察,患者病情得以稳定,应邀会诊的湘雅医院心内科教授余国龙了解情况后惊叹:四医院心内科医生胆子真是大,这种情况在湘雅都九死一生!

患者一年后来院复查,状况良好

存“仁心”者 方能救人心

周怀能常常提醒自己,从事的是“救心”的神圣事业,首先自己就要有仁心、爱心和责任心,只有这样病人才能信任你,才敢把“心”交给你。正所谓:听诊器里有良心,手术刀下含真情,处方权里见真心。

鼎城区商务系统一名退休干部因心、肾多个脏器衰竭,曾被各大医院宣判“死刑”。弥留之际家属抱着几乎放弃的心态,将他送到常德市四医院维持治疗。周怀能将患者接入科室后表示愿意尽最大努力,并制定了周密的抢救方案,但在抢救过程中情况不容乐观,家属一度哭着请求说:“周医生,你们尽力了,让老人走吧”。但他和他的团队坚持进行抢救,最后竟然起死回生。家属为表示救命之恩,硬是要塞给他3000元红包。不好当场拒绝,周怀能悄悄地将红包为老人交了住院费。在他眼中,对每一个病人都会一视同仁,更也深知病人的不易,怎忍心要他们的救命钱?

他的角色:是丈夫,父亲,儿子

离开工作的时间,医生也是一名普通人。

周怀能是父亲,是丈夫,更是父母亲的儿子。这么多年来,他没有休过一次假,孩子的学习没有时间管,陪妻子逛逛街几乎是一种奢望。父母年迈,作为家中独子,为了更好的照顾家人,他把父母从老家接到身边照顾,但当父亲3次因“胃大出血”在医院下了病危,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作为医生,却没有一次亲自陪在他的身边,帮父亲办好住院手续后,匆匆把他托付给同事照顾,自己却在抢救别人父母亲的岗位上。父母都是张家界人,在常德没有多少熟人,老了尤其害怕孤独,盼着周怀能回家吃饭,但经常做好饭,冷了热、热了冷,就是等不回儿子。

谈起家庭,虽然愧疚,但感激家人对他工作的理解,给了他坚强的后盾。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

回到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后,周怀能和他的团队开展了3000多台心血管介入手术,将4000多名心血管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被挽救回来。曾不被人看好的科室,一跃成为全院的标杆、全市的品牌,越来越多的危重患者从这里获得了新生。

“到市四医院治疗心血管疾病,放得心、准没错”,累计500多封(面)感谢信和锦旗,是患者对他和科室的最好肯定。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和称赞,周怀能总是将成就归功于他的团队。他说,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团队强大了,口碑变好了,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造福群众。

周怀能说道,也许这一辈子,注定要和‘心’打交道,不管是手术室里为病人“搭建”一座有形的桥,还是在工作中和病人“共筑”一座无形的桥,他的心将永远和病人在一起。(记者:刘玺东 通讯员:李星曼)


责任编辑: